迄今為止,我沒有看到過一個因為偶然的運氣突然取得嚴格意義上成功的人。在當今經濟社會,當金錢和成功被畫上等號的時候,最具偶然性的成功應該算是中了彩票大獎的人。而有意思的是中彩者頂多能引起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卻從來沒有被認為是成功者。更有諷刺意義的是,美國曾對一些中了彩票大獎的人做過跟蹤調查,發現大多數一夜之間暴富的幸運兒中獎後的生活不但沒有變好反倒是變得更糟了:有的辭去工作過起了“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生活,從此遊手好閑,沉迷於紙醉金迷之中不能自拔;有的染上了毒癮而人財兩空;更有的“貴易交”,一時趾高氣揚,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還有的“富易妻”,從此尋花問柳,導致夫妻反目成仇,家破人亡。深究其源,其實正是自身不具備成功的品質。

我甚至不認為因為鑽研科學廢寢忘食英年早逝的科學家或是帶病堅持工作以身殉職的官員算得上成功者。他們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值得欽佩,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不健康,很難想象他們的生活品質有多少幸福和快樂可言,而他們的早逝又何嚐不是科學和人類的損失,又何嚐不與其奮鬥初衷背道而馳呢?至於他們的離去給家人帶來的痛苦、悲痛和損失,那更不是任何有形的東西包括金錢和榮譽可以取代的。

我無意貶低金錢的價值,也不想一味地排斥職務、權力、榮譽、房子、汽車和其他所有物質的東西。我想強調的是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應該是在我們不斷提高自身成功品質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自然結果。刻意去追求這些東西,無疑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本末倒置,用英語的一句諺語來說就是:把大車掛到了馬的前麵(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但常常事與願違,即使果然心想事成或是偶然得手,也常常是曇花一現、稍縱即逝,與長遠的幸福和成功無緣。

相反,如果我們重視了成功品質的自我培養,有了必勝的因素和條件,不但會幫助我們把握成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從容麵對失敗和挫折,每每反敗為勝。所謂本固則枝榮,源浚則流清,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多做本固源浚之工,那麼枝榮流清的成功也就必然無疑了。

我記不得有多少次有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了:“你的機遇真好”。我其實根本就不相信機遇這一說法,因為機遇這個詞本身就有偶然性的成分在裏麵,它讓碌碌無為者為自己找到堂而皇之的借口——“我的機遇不好”。

我的父親很早就告訴我們幾個孩子:“機會永遠送給有準備的人”。生活的實踐讓我認識到這其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恒真理。在中國,或在美國,“文化大革命”前,或改革開放初和現在,我都無時無刻不感到這個真理的靈驗。客觀環境對每一個人都很公平,有順境也有逆境,隻要耕耘不止,就能一次又一次地抓住機會。

談成功就不能不談失敗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固然精彩,也非常鼓舞人心,但其實成功也是失敗之母。古話說:“驕兵必敗”。驕兵之所以驕,常常是因為一城一池的成功,甚至是長時間和大規模的成功。個人如此,公司如此,國家和民族亦不例外。

讀曆史看當今,我還悟出“說失敗易,談成功難”的心得。一件事、一項工程、一個計劃失敗了,一目了然,很容易定性。隻要我們能總結教訓就可以畫上句號,丟下包袱、輕裝上陣去做下一件事、下一項工程、下一個計劃。成功卻不然,它需要時間的檢驗,有時候是很長時間的檢驗,甚至是畢生的考驗,所以切切不可輕言成功,尤其是身外之物的那些東西——小到個人的名譽、權力、財產,大到公司的利潤和銷售,乃至國家的經濟和軍事,都不要輕言成功。

成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古今中外真正的成功者無不是居安思危者。成功難,保持成功更難。

過去讀毛澤東的詩,怎麼也不懂“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的含義。現在自己人到中年,雖然還不太理解父親常常感慨的人生苦短,卻對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有了一定的理解,對成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對失敗有了更坦然的態度。中國人常說“蓋棺論定”,所以人到中年寫這本書絕不敢有以成功者自居的想法,生命不息仍當不輕言成功。隻是幾十年的經驗教訓不吐不快,寫出來希望它對同輩、前輩是一塊引玉之磚,對正在奮鬥的年青一代能成為一塊他山之石,對自己則是一麵鏡子和一個反思提高的過程,因為我一直欣賞和奉行這樣一句話:“T 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 orth living”。意譯的話應該是:“沒有反思的生活根本就不值得一過”。譯得俏皮一點那就是:“生活無反思,生命無價值”。

是為序。

2010年春節

於美國達拉斯家中“無悔堂”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