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我在加拿大的Hudson摧s Bay Company工作時曾受到當地華語電視台《城市電視》的邀請接受過一次采訪,重點是要我談談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如何在北美取得成功的。
“您要我談談成功的經驗?首先我們要把成功的定義明確一下,因為成功的定義非常廣,其中的價值又因人而異。如果僅僅因為我是一個華人又在加拿大曆史最悠久和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任高級職務、拿很高的薪金、有很大的權利就算是成功,那我首先就不能苟同,這些其實都是非常表麵的東西,是身外之物。我明天可能被解雇,那是不是說我就不成功了或是失敗了呢?大多數人會這麼認為,因為中國文化素來有‘成者為王敗者寇’的說法,不過這和我對成功的理解大相徑庭,您對我的采訪也一定會感到失望。因為我根本就不看重這些身外之物,更沒有興趣去談論它們。與其那樣,我們還是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為好。”我聽了施小姐的采訪要求後直截了當地告訴她我的看法,這也是我這麼多年來真實的想法。辦公室裏伴隨了我二十多年的一對條幅——“榮辱不驚,豁達淡泊”一直都是我的座右銘。
“朱先生,我不得不承認當朋友們向我提到您時,他們強調的正是您是華人和在Hudson摧s Bay Company這樣的著名公司工作並擔任要職這兩個重要事實,但我非常同意您的見解,成功的含義非常之廣,其價值也因人而異,我們這個係列正是要通過對不同行業有不同經曆和不同背景的華裔成功人士進行采訪,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並尋找成功的共性,以此來激勵華人在北美這塊他鄉異土上不但要生存並且要去取得成功。”施小姐很專業也很禮貌地說,“朱先生,您難道不覺得這件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嗎?”經過一番交談,我被施小姐的誠意感動了。如果能為在加拿大的同胞們做點事情,這不僅僅是有意義,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也深信自己幾十年奮鬥的經曆的確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可供後來者借鑒,這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機會談談我對成功的看法。後來,聽說采訪播出後反響特別強烈,還有觀眾打電話到電台要求獲取未經剪輯的原始片,好“過一把癮”。
可能是那次電台采訪的影響吧,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因為華人在我當時工作的多倫多市占人口的四分之一,雖然華裔來自東南亞各個國家,華人奮鬥的經曆和成功往往很容易因為“本是同根生”而引起共鳴,自己也通過那次采訪對人生作了一次很好的回顧和反思,有一種自我提高的感覺。不過因為很快又回到了美國這個大熔爐裏,周圍的華人少了,對成功的思索就又回到一個人靜靜地不斷反思的狀態,根本沒有想到要提筆寫書。
近一兩年出差回國突然發現國內流行所謂的“成功學”,而且無一例外的又是典型的跟風炒作。一時間出現了眾多“大師”和瘋狂的追隨者,而很多人的所謂成功竟然毫不掩飾地與價值多少萬的房子、名牌汽車和令人眩暈的六七位數的高薪畫上了等號。這種單一狹隘的成功定義恰恰是我所不齒的,也是最易誤人子弟的。忽然間我有了提筆著書的想法,或者說一個埋藏在心裏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想法複蘇了。
出國前,我對生活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那時就曾想過要寫出來激勵別人提高自己,甚至還想過書名應該叫《一個並非成功者的故事》。後來因為全力以赴準備考托福,又顧慮到書寫出來恐怕也沒人願意出版,真的出版了恐怕也未必有多少人願意讀,因為當時自己隻是在奮鬥,充其量隻能算得上是個奮鬥者,因此著書立說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朋友們這幾年也一直在催促我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有的甚至自告奮勇願與我合作。不過與人合作或者找專業作家代筆雖然簡單易行,卻總讓我有一種坐在駕駛座旁教人開車的感覺,那就是該說的都說了,可是車總是不聽你的使喚,不知是開的人學得不好還是我教得不好,反正是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於是終於下了決心從複習漢語拚音和學習漢語打字開始,一筆一畫地開始寫平生第一本書。完稿之際,突然對妻子當年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那種期盼、焦慮、不安、痛苦和幸福的感覺有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為什麼書名要叫《成功絕非偶然》呢?其實這正是針對目前市麵上的成功速成有感而發的。一個人的真正成功是內在品質的提高,包括自身素養的修煉,真善美價值觀念的形成,堅強的毅力和不輕言失敗的態度,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健康的體魄和心態,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持,和諧而又不失原則的人際交往以及和睦幸福的家庭關係。所有這些都是無形的東西,也是無法用數字或金錢來衡量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品質的形成無一例外的都是長期日積月累的結果,形成這些品質的過程不但是長期的,更常常是矛盾的,顧此可能失彼,而成功者大多是善於在這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