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機會永遠送給有準備的人(1 / 3)

我們弟兄們兒時常常聽到父親講這麼一句話:機會永遠送給有準備的人。我至今倒也沒有問起過父親這句話起源於何處,不過它既不是中國的成語,好像也不是中國曆史上的典故,估計可能是父親受西方教育時(他曾在美國教會在中國辦的學校裏學習過)的心得吧。我曾試著將它譯成英文:Opportunities alw ays belong to those w ho are ready。美國同事和朋友們聽了都拍案叫絕,但似乎以為我在傳播中國文化精粹,並沒有人給我指出這原文該是如何,出處哪裏。坦率地說,這句話究竟源於何處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多年來成為我做人做事的座右銘,成為我成功的踏腳石。

初次打獵悟出真諦

20世紀70年代初,父親在下放勞動改造期間和當地的幾個農民獵手學起了打獵,而且進步不小。我當時正在江蘇省丹陽的界牌公社插隊,受他的影響,我在一次回家探親時也買了一把獵槍,說是獵槍,其實就是那種最原始的火藥砂彈槍。

回到丹陽後的一個中午,我趁著大家歇工時給槍裝好了火藥和鐵砂,然後開始了我的第一次狩獵。說實話,我根本就沒想到會有什麼收獲,因為打獵還真不是一項容易學的技藝。獵手一般得有一條訓練有素的獵狗去尋找獵物,一旦被獵犬發現的獵物如野兔、野雞受驚開始狂奔或疾飛時,獵手的動作既要快又要準,更要迅速地根據獵物和自己的距離以及它正在狂跑或疾飛的速度和方向做出提前量的判斷。也就是說,你不能瞄著獵物打而是要對著它將要跑到或飛到的方位打。如果是打野兔這種在地上跑的獵物,還得注意不要傷了自己的獵犬。

我那天一是根本就沒有獵犬,二是從來沒放過一槍,所以壓根兒就沒指望能打到獵物。不過因為是第一次,我既興奮又專注,一個人小心翼翼地在一片桑林裏仔細地搜索著。因為沒有獵犬的幫助,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也不由得豎了起來。突然,我發現在我的左前方約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對野雞正在沙土裏洗澡,我悄悄地蹲了下來順著那一排桑樹的樹幹看過去,兩隻野雞毫無知覺,還在它們刨出來的小沙坑裏折騰得歡呢。“砰!砰!”我的槍響了,等我睜開眼時(好的獵手在開槍時根本不閉眼)隻見那兩隻中彈的野雞正在上蹦下竄地垂死掙紮呢。

那天晚上我們幾個知青特地買了幾斤五花豬肉來了個“紅燒龍鳳”,又買了幾瓶平時舍不得喝的洋河大曲,叫上了幾個生產隊裏平時要好的小夥子們好好打了個牙祭,我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神槍手”綽號一時在大隊、公社傳得沸沸揚揚。而我則從這次偶然的成功中突然對父親說了這麼多年的“機會永遠送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有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一對野雞在桑樹林裏等著挨打的機會是多麼難得,可是如果我沒有在歇工時去尋找機會,我會碰上這個難得的機會嗎?當然不會。就算是碰上了這個機會,如果不是槍在手,彈在膛,這對我是個機會嗎?當然不是。這是個偶然的機遇嗎?你可以這麼說,但是誰又能說人生的成功無不和看似偶然的機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呢?誰又能否認在偶然的機遇中常常蘊藏著深深的必然性呢?對有準備的人來說,機會是“千裏尋它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對沒有準備的人來說,機會則是擦肩而過欲擒不能。

從那天起,我暗暗下了決心: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要不停地尋找機會,而且要時刻準備著機會的到來。

“濫竽充數”當上了英語老師

命運似乎要讓我牢牢地記住“機會永遠送給有準備的人”這句真理。1977年,從南京河運學校畢業後我被分配在南京金陵造船廠幹了不到兩年的模型工,恰逢廠裏子弟中學缺一名英語教師,正在到處打聽廠內有沒有外語人才。說來也怪,我這輩子似乎與英語有緣。從小跟父親學了點,在初一、初二“文化大革命”還沒開始時又打了點基礎,再後來在船上時跟著廣播電台自學了兩年,回城後也一直鍥而不舍地堅持下來了。不管怎樣,在當時絕對算不上是“人才”,充其量也隻能說是感興趣而已。當時我所在的模型車間黨支部書記曾多次看到我在午休時念英語,對我的好學精神印象很深,當他聽說廠子弟中學正在招聘英語教師時,就把我給推薦上去了。

可能真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吧,我試講的那堂課居然得到了聽課老師們的好評,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子弟學校的英文教師。當然按現在的標準別說當中學英語老師,我那時候的水平肯定不如現在的初中生,說是濫竽充數真是再恰當不過了。記得上任後不久,我領著全班學生讀動詞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讀到come(來)一詞時,我大聲領讀:“come, comed, comed”,全班同學也大聲重複:“come, comed, comed”。其實稍懂一點英文的都知道這是一個不規則動詞,它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應該是:came, come。下了課回到辦公室一翻詞典,渾身是汗,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記得那段時間總是做考試考不出來的噩夢,如果用我自己的經驗去釋夢的話,其實就是因為濫竽充數而產生的巨大壓力。

不過機會既然到手,我當然不會輕言放棄,我玩命似的學起了英語。可以不誇張地說,這次當老師的機會為我今後考托福和出國留學打下了一個堅實的英語基礎,當然那是後話。記得當時我回車間向師傅、師兄妹告別時,我的也是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師妹悄悄地走過來對我說:“朱兄,這個機會太棒了,真羨慕你的好運氣啊!”但此時的我已經不再相信什麼運氣了,通過這次濫竽充數地當上了英語老師,我對“機會永遠送給有準備的人”的理解又上升了一步。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的機會來到我們的身邊,但是隻有平時堅持不懈為它們的到來做好準備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機會,否則隻能失之交臂。後來到美國後常聽到美國同事們說:“God helps those w 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強不息的人),覺得特別能理解這句話的精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