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快看,你爸爸成名人了!”那是2003年秋天的一個周末,我們當時剛剛攜兒子和父親第一次去老家山西五台尋根訪友後返回美國。太太從郵箱裏取回積累成堆的一大包郵件,一邊先睹為快地讀著信,一邊招呼我看信。父親早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當時正在準備到美國來探親,怎麼一下子成了名人了?我趕快搶過信來,急不可待地讀了起來:
為眾,承寧:
這封信可在你們到家時看到有關我的近照。
雖然我即將赴美,但看到你們還要兩到三個月,所以就先發個信,因為新聞是愈新愈有味道。
1986年8月12日的《南京日報》曾刊登了《三葉杯“家家樂”遊泳比賽花絮》關於我們家祖孫三代同池參加遊泳比賽的報道,好像承寧當時尚在南京,也許還記得十七年前發生的事?
8月28日動檢所八十二歲的老專家邀我到玄武湖新建的遊泳館戲水休閑,巧遇《南京日報》的一位攝影記者也在那裏遊泳,他看到我們兩個老人在遊泳,嗅出了“新聞”,於是就窮追不舍地猛拍了一氣我們的照片。第二天該報登出了一張我跳水的照片,大標題是“八旬翁跳台展雄姿”,小標題是“昨天……喝彩”。由於《南京日報》是官方報紙,現在報攤一般很少出售,所以我渾然不知此事,後來還是老同學趙毓文的夫人看到後打電話來告訴我的。於是上街跑了很多報攤才買到幾份報紙,分送親友,不亦樂乎。
回家後不久,南京電視台打來電話說他們從報上看到我高台跳水的新聞,希望邀請我當天下午再去跳水,他們想拍製一個電視節目。
下午二時我欣然應邀前往,不料因為泳池負責人見我年事已高怕出事,勸阻電視台記者不要拍。而可憐的記者則因為已經興師動眾帶來了一幫劇組人員更加上作為特邀嘉賓的我也已到場卻臨時受阻也很尷尬。後來幾經磋商,由我這個“當事人”簽下了“生死狀”這才同意我們入場。
節目拍製得非常順利,應攝影師的要求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姿勢跳了十幾次。雖然遊泳池的活動一切照常進行,可是電視台攝影記者的到來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觀望者眾,到後來跳水池旁已是人滿為患。最有趣的是那位遊泳池負責人,雖然我簽了“生死狀”,他還是不放心,一直在池邊很緊張地盯著我,不過隨著我一次又一次的在空中大展英姿和幹淨利落的入水動作,他臉上本來緊張的肌肉愈來愈放鬆,到後來他幹脆就和其他觀眾一道忘情地為我喝起彩來!等我跳完了,他還特地過來與我握手,祝賀說:“老先生,寶刀不老,寶刀不老!令人欽佩!令人欽佩!”
電視節目當晚就播出,我一下名聞石頭城,熟人、親友看到後紛紛打來電話祝賀,好不熱鬧。
信中還附一張我在張家界的留影,送給你們做個紀念。因為我到廣州美國領事館簽證時未帶相機,所以這張照片是同行的一位南京食品公司的朋友拍了寄給我的,張家界山清水秀,實在是美不勝收,供你們一飽眼福。等今後有時間,值得一遊。如果可能,最好把飛飛帶回來,我八十老翁願意屆時為你們做向導,來個祖孫三代同遊張家界,有兒、孫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前幾天我去承寧家探望親家,他們很客氣又來回訪。劉老師目前身體狀況不及王老師,但精神很好,望你們勿念。
就寫到這裏。
祝好!
父手
2003年9月1日於南京家中
看到老人的信真的為他感到高興,八十歲的父親長期堅持不懈地遊泳,身體極佳,中年時更是迷上了跳水,當時家裏最多的照片就是他在空中展臂翱翔的雄姿。我的孩子1980年出生時恰逢我們和失散多年在台灣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嬸等一大家子剛剛聯係上,爺爺他老人家看到自己當時已經五十六歲的兒子的跳水英姿和剛剛出生的重孫的照片,大喜,為我們的兒子取了個小名“飛飛”,迄今為止,家裏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叫他飛飛。
我受父親影響從小酷愛遊泳,可惜的是始終沒能學會跳水,這輩子看來上電視成名是沒戲了。不過多年的遊泳不但讓我練就了一個健壯的體魄,鍛煉出了超人的毅力,而且促使我養成了持之以恒的做事習慣。遊泳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篇章,可以這麼說,沒有遊泳,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功。
遊泳更是我生活中產生思想火花的源泉。人生其實本身就很像是在大海中遊泳,有驚濤駭浪無情打擊,有暗流、漩渦看不見的威脅,有筋疲力盡的掙紮,有遭受挫折的沮喪,有漫無止境的水給人帶來的絕望;也有學習的快樂,有成功的喜悅,有到達彼岸的歡欣鼓舞。可是遊泳最像人生的一點其實是遊泳者享受遊泳本身的過程,一個猛子紮進水中,雖不能撈月,但是那種忘卻一切,愜意銷魂的感受更是隻可意會,妙不可言。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長距離的遊泳,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