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文》中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利,不顧天理。"這是古人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記述,也是對人們道德行為的導向。葡子說:"好利惡害,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為之道則異。"每個人都喜歡利益,不喜歡禍害,這是人的共性。但小人見利忘義,得利忘害;君子則趨義避利,不取無義之財。東漢樂羊子,偶爾拾到一塊金子,拿回來交給妻子,他妻子看後說:"聽說有誌氣的人不飲盜泉之水,因它名聲不好;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因不願接受侮辱;可你競為一塊金子而敗壞自己的名譽。"樂羊子聽後非常慚愧,趕緊將金子丟掉。
古代齊國有個人,走到金店前,突然伸手抱走了櫃台上的一錠金子。被捕後,他卻說:"我當時隻看到金子,根本沒有看到別的人。"這跟世上許多為滿足私欲不顧道義的人有什麼兩樣?然而真正的君子並不是不愛錢、不懂錢財之用處的傻瓜,而是明白如何賺取應該得到韻錢。君子在該得的錢財麵前,當仁不讓,絕不會被小人當作木頭劈;但是在不義之財麵前,卻能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孟子》上記載了有關孟子的一則故事:齊國國王派人送給孟子一百斤金,被孟子拒絕。第二天薛國送來五十鎰金,他卻接受了。孟子學生陳臻不解其意,十分奇怪,問道:"如果說昨天不接受齊國的金子是對的話,那麼今天接受薛國的金子就應該是錯的,反過來,今天是對的,那麼昨天就是錯的,這裏有什麼道理呢?"孟子說:"在薛國的時候,當地發生了戰爭,國王讓我為之考慮設防的事,因此我應該接受我勞動所得的報酬。對於齊國我沒做什麼事,卻贈金給我,顯然是想收買我,你在哪裏見過君子是可以用金錢來收買的呢?所以,辭而不受,或受而不辭,在我來說,都是根據道義來確定的。"
錢財,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也都希望有所擁有。因為它是物質生活的一種體現,人們要改善生活,就必須獲得錢財。但是取財不可行不義之道。莎士比亞說:"把金錢當上帝,金錢就會像魔鬼一樣來整治你。不用勞力獲得的東西,隻有‘貧困’。"處世,明白什麼是該做的就去做,什麼是不該做的就不去做,往往會活出人的品質。
做個惜福的人
《唐語林》中有兩則吃餅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及割肉,割完之後,用麵餅揩手上的肉汁,太宗不作聲,眼睛斜視著他。不知是這位宇文士及有節儉的習慣還是因為感覺到芒刺在背,總之是不動聲色地用餅揩好手,然後從容地把這塊餅吃下去了。那一邊太宗也鬆了一口氣。到了唐玄宗這一輩,國家已經很富裕,寵妃還享用萬裏飛騎送來的荔枝,但他本人卻也很舍不得一塊餅。這一回割肉的是太子李亨,他也用餅擦手上的肉汁,玄宗也一直盯著他看,大為不解。太子慢慢地舉起大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玄宗非常高興,對太子說:"福當如是愛惜。""福"在古代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中國語言中有"惜福"一詞,就是從愛惜糧食這個意思上來的。
為人處世,應有勤勞節儉、冰清玉潔的操行。也隻有勤儉,才能永保廉潔;隻有冰清玉潔的操行,才能長久處世。守住節儉並依此修持,時運不濟時可以獨善其身,富貴時可以善待天下。守住了勤儉,就足以風範於人間,風範於世道。勤就不缺乏財物,儉就知道節餘;勞就能進益,節就能知足,這是古代人惜福的方法。在勤、儉、勞、節中,儉是首要的。
元史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因為想念成吉思汗創業的艱難,到草原上挖來一盆青草,放在皇宮禦座前,他告訴群臣們說,這是節儉草,後世子孫應懂得勤儉的道理。元英宗碩德八刺曾經在禦用大安閣看到先祖的遺物,衣服都是用普通的木綿魴織而成,上麵還打了補丁,英宗感慨地說:"祖宗創業維艱哪!身上穿的衣服也這樣節儉,我哪裏敢奢侈呀!"
宋代的永寧公主,曾經穿著一身豪華的高貴打扮來拜見皇上,皇上說:"從今以後不要這樣打扮了。"公主笑著說:"這又能花費多少錢?"皇上說:"作為皇帝的女兒都如此奢華,宮廷裏必然效仿起來。宮裏人人都綾羅綢緞,京城市麵上的高檔服裝價格就會抬高。京城裏的高檔服裝價格太高了,百姓們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長在富貴的家庭裏,應該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不好的念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