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如何提升你的社交深度(17)(1 / 3)

《玉堂叢語》記載:楊鼎,明正統至成化年間曾任兵部尚書。早年,他在鄉試中獲第一名以後,就去南京國子監學習。他從湖廣老家來到南京不帶一個僮仆,自己一麵刻苦攻讀,一麵還要做飯。當時國子監的負責人陳敬宗考察了他的學問與品行後,對他很讚佩,感慨地說:"楊鼎一個人閉門讀書,品行端正,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之苦,說他像顏淵那樣‘一簞食,一瓢飲’也不算過分啊!"當時有一個任知府的官員得知楊鼎的情況後,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楊鼎推說沒有告知父母,加以拒絕。這個知府就托楊鼎的同鄉、兵部尚書徐琦去和陳敬宗說:"楊鼎的家裏是很清貧的,而這位知府大人家很富,楊鼎父母知道後,對這門親事肯定會滿意的。"陳敬宗就去勸楊鼎,讓他接受這婚事,楊鼎說:"孔子弟子原憲,蓬戶褐衣蔬食,而他自己不減其樂;這樣的人生活雖貧窮,但在精神和道德上是富有的。掎頓經營畜牧鹽業,十年之間成為富商,這種人雖富,卻缺少道德。我怎麼敢貪求富貴呢?"聽了這番話,陳敬宗更敬佩楊鼎的品德節操了。

邵雍在《省事吟》中寫道:"慮少夢自行,言稀過也稀。簾垂知畫永,柳靜覺風微。但見花開落,不聞人是非。何須尋洞府,度多也應遲。"這個境界完全是一片自然的回音,完全是一派祥和的氣象。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為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孔子在瞻仰周天子太廟時,看到一隻形狀十分奇怪的器皿,就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皿呀?"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一種被當作座右銘的器皿,名叫欹器。"孔子說:"噢,我聽說過這種欹器。是不是酒盛滿了,它就要傾翻;盛淺了,它就要傾斜;不滿不淺,它才會端端正正立著。是這麼回事嗎?"守廟的人回答說:"正是這樣的。"孔子讓弟子子路取了點清水,試了試,果然是這樣。孔子長歎一聲說:"對呀!世上哪有滿而不翻的事啊!"子路說:"請問老師,這酒壺滿就翻,不滿就歪,適中才正,其中可有道理?"孔子回答說:"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要保持適中,恰到好處,滿了就要壓低一些,減弱一點。"子路又問:"那有什麼辦法來壓低和減弱嗎?"孔子回答說:"德高望重的人,要懂得尊重別人;土地多的人。要懂得節約勤儉;高富厚祿的人,要懂得謙虛謹慎;統帥精銳部隊的人,耍饢得可能打敗仗;智簟過人的人,要懂得自己也有愚蠢;博聞強記的人,耍懂得自己也有無知和淺薄。這就是我所說的壓低減弱的辦法。"

王留耕說:"留下餘不盡的巧,以還造化;留下餘不盡的祿,以還朝廷;留下餘不盡的財,以還百姓;留下餘不盡的福,以還子孫。"張無盡也說:"事不可傲盡,勢不可用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事盡。凡事不盡處,則意味深長。"《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處世不能隻追求剮強,還要守住柔弱;不能隻追求進取,還要守住退讓。

歌曲之王舒伯特說過:"隻有那些能安詳忍受命運之否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當我們處於無可改變的不如意的時候,隻有安詳順受,並且從容地由不如意中去發掘新的道路,才是求得快樂寧靜的最好辦法。

人類因為缺陷而永恒

怎樣麵對人生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不感到遺憾呢?既然躲是一定躲不過去的,那麼就平靜地去接受它吧。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不再回頭--平靜地去接受它,你也許就會發現,缺陷有時也是一種美。

龔定庵有詩說:"未濟終焉心飄渺,世事都留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世事都留缺陷好,即使貧無立錐之地,倉無引鼠之糧,也能心安理得,樂在其中。如果處處要求十分圓滿,就是死時也難有個圓滿的境界。

人生的法則中,有一種抱殘守缺的法則。所謂抱殘守缺,就是對待一切事,都不苛求它的圓滿,不妄想它盡如人意。而以不圓滿為圓滿,以不完全為完全,以不如意為如意。抱殘守缺以致神用,自得天全。世間沒有人不熱愛理想人生的,可是從古到今,又有誰能圓滿他理想的人生?上自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中不是有這種缺憾,就是有那種缺憾。此時此地,在心理上求個自認為的圓滿就可以了。這樣就能處處圓滿,事事圓滿。不然便事事難圓滿,處處難圓滿。

陶覺說:"世界本來就有缺陷,人心本來就是圓滿。我們應當以圓滿的人心,去圓滿有缺陷的世界。不應當用缺陷的世界,來缺陷圓滿的人心。"這就是自足於內,不求於外的真諦妙理。它清楚地表明,人生沒有缺陷是神話,擁有缺陷才是事實。天才也有缺陷。人類應當傳承一條真理,即"人類因為缺陷而存在,因為缺陷而永恒"。不懂得缺陷的真義,就無法領悟這個世界的另一麵。

洪應明說:"帆隻揚五分,航船便能安穩;水隻注五分,器具便能穩定。韓信因勇略震撼劉邦,所以被害;陸機因才名蓋世,所以被殺;霍光的失敗在於以權勢威逼君主,石崇的死亡在於擁有的財富太多。"一個人做事做到十分滿,便要自我減損,自我抑製,以便留下一個缺口,給自己一個回旋的餘地,千萬不能困守在圓滿和極端裏而走不出來。陶朱公三次積累千金而成巨富,但最後都散盡家財,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南懷瑾先生也說:"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麼保證你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