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地不能行中庸之道,長久了就會毀滅,就沒有今天人類社會。從太陽係的各顆行星來說,都要走在適合自己的運行軌道上,這個軌道隻能有一條,不能有二條。如果有二條,行星的運行就不符合規律,天地的秩序就會發生改變。所以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天地、日月、星辰,分秒不停地運動在有規則的變化中,它達到中,達到一,達到至善。萬事萬物達到了至善的境界,則能和能成。
孔子說:"舜帝真可算得是一個極其明智的人了吧!他喜歡向別人求教,而且善於對那些淺近的話進行仔細審察。聽到不合理的惡言便包涵起來,聽到合理的善言便加以表揚,他度量人們在認識上兩個極端的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導他們。這就是虞舜之所以能成為舜帝的原因啊!"這是說舜用最美好最高尚的道治理百姓。
《大學》中說:"《大學》的原理,在於使天下的人顯露美德,在於使天下的人革故鼎新,在於使天下的人達到理想境界。"所謂理想境界,也就是達到中道的境界。中道產生適當,適當產生合理,合理產生禮儀。所以說人類全部的道德行為,法律行為,都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使之無過無不及,以致達到至善。孔子告訴曾子說:"我的學問始終用一貫穿著。"孔子又告訴子貢說:"我用‘一’貫穿著我的整個思想。"這個"一",就是中。
所謂"中",就是本體,就是方法;所謂"庸",就是實用,就是實行。孔子說的中庸,就是用於中,行於中的大道。《南華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這裏的得,就是"一"。《道德經·三十九章》中說:"曾經得到過道的有: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寧靜;神得到‘一’就英靈;河穀得到‘一’就充盈;萬物得到‘一’就生長;侯王得到‘一’就成為天下的領袖。"這裏的"一"也是"中庸"。"一"就是道,"一"就是中,而"中"隻有一,沒有二。陰陽相交產生萬物,而陰陽相交必須符合中庸之道。能達到"一",也就能達到至善。達到"中",達到至善,也就能適當。適當就能中和,中和就能產生萬物。所以莊子認為道通於"一";又認為隻有通達的人,才通於"一"。
《易經·係辭篇》中說:"天下萬物的一切活動,也本著同一的道理,那就是瞢則吉,惡則凶的常道。"《商書》中說:"不是天私自給我商代的天下,隻是天保佑著德行;不是我向百姓求助,而是百姓都歸依德行。德是惟一的,活動就吉祥;德如果有二有三,活動就會危險。現在繼承王位的天子惟一的使命就是惟新惟德,始終如一。這樣,時代就會發展變化。"
因此說,萬物得到"一"就生長,國家得到"一"就大治,人類得到"一"就諸事和順。
世事如棋局局新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義,我們可以用一種最能體現中國人整體和諧藝術的東西--圍棋,來加以說明。圍棋的棋盤縱橫各十幾道,共有361個交叉點。棋子分黑、白兩種顏色,黑子共181個,白子共180個。按規定,執黑子者先行,輪流將棋子下在交叉點上,以占領多於所規定的交叉點的一方獲勝。
圍棋仿佛我們的人生,步步充滿了矛盾衝突。然而,圍棋界重量級大師吳清源先生卻說:"與其說圍棋是競爭和勝負,不如說圍棋是和諧。"這句話有其深刻的內涵。日本圍棋評論家江崎誠致對此解釋道:"圍棋若是黑白雙方保持和諧進行,那麼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優勢,隻要中途不貪得無厭,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麼一定是黑棋獲勝。因此圍棋的本質與其說是競爭更應該說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破壞,形勢的動搖,人們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獲勝。而人呢,隻不過是把這種結果定名為勝負罷了。"由這段話可知,能夠在對弈的過程中超越勝負,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諧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勝率最高的棋士。人們常說,"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據"和諧相依,方成棋局"的認識,處世的藝術除了"中庸"之外還有什麼呢?
莊子在《南華經·外篇·在宥章》中,敘述了以"中一"為主體,以禮法仁義為枝幹,以民物為根本,以無為為實用的經世治國的無上經典。莊子說:"低賤然而不可不依憑的,是萬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隨的,是人民;隱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陳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論;相距很遠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禮儀;順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於一統然而不可不變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測然而不可不順應的,是自然。所以聖人觀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協助,成就了品格的修養但無拘無束,行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義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攏了道義但不積不留,應合禮但不回避,接觸瑣事但不推辭,成功於法度但不任意妄為,依靠人民但不輕率地役使,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不偏離。不懂得自然界的規律,也就不會有純正的品格;不通曉道的人,則無事可成。不通曉道的人,真可悲啊!什麼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無所作為而處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為並且功勳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與人道相較,相差太遠,必須覺察。"莊子這裏的意思是說,天道與人道表麵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於中,卻得到了"中一"之道,這樣就能順應萬物的天性,順應人的天性,所以說"道"是無為的,仁義禮法都要措施適當。所以莊子又說:"君子如果不放縱情欲,不炫耀聰明,寂然不動而靈活如龍,深沉靜默而震動如雷,行動如神而合乎自然,從容無為而萬物如風吹塵土一樣自然運動,又何須我來治理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