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如何提升你的社交深度(16)(2 / 3)

我們可以通過一則故事來認識"中庸"在曆史上的影響。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後,賢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即"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文功卓卓,他任過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台的宰相,為使元的專製政治適應於中國的統治,維護各民族的生命財產,加強民族融和等等,他確實費過苦心。從他上麵的這句話,就可想見他當時的治國之術的高超。在當時特別的曆史背景下,中央集權統治下的各種矛盾非常尖銳,可謂危機四伏。為此,為了加強統治,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麵加強民族團結,一方麵休養生息,盡量以經濟建設帶動政治的展開。為求得政治統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將自己的治國方針濃縮為上麵的那句話了,這是非常賢明的作法。中國人甘心情願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態度上,都極力避免走極端,總希望四平八穩,這種希望有它獨特的可貴之處。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少一事,體現出中國人的中庸心態。雖然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及"東方不亮西方亮"充滿密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諺,但自有文字記載,中國人就追求持續的、永恒的平衡。中國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時一地的損失。曾幾何時,我們的國土遭受過列強鐵騎的踐踏,我們的肉體遭受過堅船利炮的創傷,但是我們在與強盜、土匪的搏擊中煉就了堅強的民族意誌和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們巍巍如長城而屹立不倒。這是一種"失而複得"的平衡。我們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的殘酷生存法則,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就落到了每個中國人的行為之中。吸引與排斥、正流與異化、割裂與歸流、改良與保守、激進與穩健、功利與平淡、盲目與清醒、墮落與升華、停滯與跳躍,等等,都將在這種"行動"中走向中庸。

我們的肩上承載得很多很多,重量使我們的腳步沉穩,不容易失去平衡。再加上我們本身的潛能是無限的,因而,我們的生活不隻是現在中庸,在未來更要中庸。

以達觀的態度看世界

生活中某些人在自我狹隘的天地裏專心於各式各樣的戲劇性表演,他們虛張聲勢和小題大做隻會使人感到可笑。人生所有的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嘩眾取寵、故弄玄虛一旦曝光在平心靜氣、樸素淡雅的心情之時,立刻就變成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心底寬宏曠達的人,對眼裏的一切。是喜怒哀樂也罷,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給予淡淡一笑。如果過於現實,城府太深,對所有的事情都脫離不開利益恩怨的算計,這種人便毫無快樂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陳規陋見,胸懷自然清新坦蕩。

就整個宇宙的無限空間而言,我們居住的地球隻不過猶如一粒塵埃,可見地球上的小小生物與無邊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憐;就漫長綿延的無限時空而言,我們的軀體隻不過猶如短暫的浪花泡沫,可見那些比生命更短暫的功名利祿,如果和萬古無盡的時空相比,真似過眼煙雲。因此,一個人能夠安天樂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則無處不逍遙;一個人能夠以達觀的態度看世界,則無處不瀟灑。

《山房隨筆》記載:隋朝年間,龍門縣有個叫王通的人,曾寫了一部《太平十二策》,特地送到京城獻給皇帝,可是皇帝沒有用。王通回家後當了教師,門下有很多弟子,其中許多是從很遠的地方慕名麗來的。當時朝廷重臣楊素聽說後,非常看重王通,勸他出來當官。王通說:"我不願意當官。為什麼呢?我的祖先留下的破草屋足以遮風擋雨,幾畝薄田打下的糧食足夠喝粥充饑。讀讀書,和弟子們議論議論治國之道。我自己感到很快樂。希望你能剛直、公正地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祥和,豐衣足食,我也可以得到很多恩惠呀。"這是王通的自足自樂之處。

《玉堂叢語》記載:薛瑄,明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宣德年間授為禦史,英宗正統初年被舉為山東提學僉事,英宗天順年問進入內閣參予機務。後來麵對石亨、曹吉祥等人亂政,他心中憤懣不平,借口有病要求辭官。石亨前來探望,並對薛瑄說:"先生如果實在不願意留下,我可以為你啟奏皇上,給你一份皇帝的‘敕書’,有了它就可以在家設立學塾,教導子弟,還可以靠它來維持生活。"薛瑄說:"過去許衡離開朝廷時,元世祖親自賜予敕書讓他去教書,而許衡卻把它掛在屋裏房梁上,始終沒有給別人看過,等他死後人們才發現。我要是靠它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那不辭官豈不更好?"幾個月後,一次朝廷中議論要派遣使節到西域去尋求獅子,他很不讚成,上奏不被采納,又見石亨這樣的人在朝中竊權亂政,自己不能有所作為,於是再次以疾病為理由懇請辭去職務。英宗雖然重視他的學問,但看他年事已高,就批準他退休。退休獲準,薛瑄立即出城。當到達直沽準備登船時,遇上風雨,舟不能行。他們被困在那裏,糧食也沒有了,到了中午全家人還吃不上飯,而薛還在那讀書不停。他的兒子薛淳說:"人家都在那好好做官,沒人要求,退職,而你偏要退,現在困在這裏怨誰呢?"薛埴聽了兒子的埋怨不以為然,很冷靜地說:"我的身子雖然被困,但我的心情卻得以通達順暢了。"這是薛瑄悟出的通達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