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如何提升你的社交深度(16)(3 / 3)

白居易做詩說:"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貧活計微;大有高門空鎖巷,主人到老不曾歸。"這是一份樂觀的心態,一點泰然的境界。莊子說:"古時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悅生存,不知道厭惡死亡;出生不欣喜,人死不拒絕;無拘無束地去,無拘無束地來罷了。不忘記自己從何處來,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欣然承受,忘掉死生任其複返自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本領去幫助自然,這就叫真人。若這樣,他的內心忘掉了一切,他的容貌靜寂安閑,他的額頭寬大恢宏;冷肅得像秋天,溫暖得像春天,高興或憤怒如四時運行一樣的自然,對任何事物都合宜相稱而無法探測他精神世界的真諦。"仔細推敲起來,莊子說的"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本領去幫助自然",也有安時處順、樂天知命的意思包含在裏麵。

人力固然勝天,可是成功有時也有機遇成份在裏麵發揮作用。做人做事一方麵積極追求,努力奮鬥;另一方麵,當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要學會"安守天命"。人不在活得富貴,而在活得順心遂意。有成就時,適當地高興一下未免不可,不得誌時卻不能心懷憂鬱。誌存高遠,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己,這樣對萬事萬物就都通達樂觀。

靜裏乾坤大,閑中日月長;若能得安分,都勝別思量。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分且隨緣;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丘山長孽緣。淡飲盡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全枉然。生命固然是人之所貴,但生命又非貴之所能存;幸福當然是人之所愛,但幸福並非愛之所能增。人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人不想要的卻往往推不掉。樂天知命的人,對生活既沒有自矜之色,也沒有慚恨之心。麵對世事的崎嶇坎坷,都能"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迎之",進而漠然置之,泰然處之。人到了這樣的境界,多少算是知天命了,可以稱之為達人。

事情不可以做過頭

每個人都可能有環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時候。說得嚴重一點幾乎可以說,在我們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負起經曆各種困難折磨的命運。孔子德不在別人之下,卻半世顛沛流離,無奈之餘,他也隻得承認,"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為什麼像孔子這樣的聖人要到50歲方才懂得命運的力量呢?唐代人盧重玄在《列子敘論》中解釋說,孔子"曆國應聘而思執鞭之士,是不忘力也。"原來孔子50歲之前一直很相信人力的作用,所以"罕盲命",凡事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誌;但是,當他遇到向魅這種無賴和碰到類似於匡地那種險境,他還是不得不拿天命來做自我安慰。這不失為一種應付人生的妙法。

台灣著名作家羅蘭說:"我常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辛勞和苦難算做是我們所不能不花的旅費。而在這一趟旅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各種各樣五色繽紛的經驗。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可以當做那是我們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狹路、過險橋。而當我們快樂的時候,那是我們到達了風光明媚的處所,卸下了行裝,洗去了風塵,在欣賞留連。也正如旅行一樣,不在某一處風景區永遠停留,而隻能在駐足一陣之後,就又該背起行囊去尋覓另一處佳境。因此,人間的苦苦樂樂,我們都該把它看作理所當然。做生意順利的時候,財源滾滾而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順境。一旦遇上風險,逆境來臨,就又要過一過節衣縮食的苦日子。不夠堅強的人當逆境來臨時,就難免會匆匆結束這次旅行,提早承認自己的失敗;而假如我們夠堅強,就該明白,我們就是為經曆這些風險而來。"

無論我們遭受何種命運的不幸,或者遇到什麼難忍的痛苦,隻要一想到這是命運的安排,是命中注定的必然結果,一顆萬針穿刺的心頓時便可安逸平靜下來。正如唐伯虎所說的:"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為人處世息心機,息人算,就會產生渾厚、圓融、祥和的氣象,人就會活得清閑,自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