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色韶華(1)(1 / 3)

我登上歲月的了望塔轉過身來把眼光投向極遠,穿透遺忘的煙霧越過紛擾的峰巒,涉過悲涼的河流。現在,我拭去漶漫的淚水,清晰地看到了那座小城,恨不能任憑自己的腳步在天路上飛奔,從雲朵上降下趕緊俯下身子去拾起險些打碎的童真和幾乎隨風而逝的清脆笑聲。

是的,那是一個四處插滿反叛旗幟的年代。人們通常對秩序不屑一顧相反,對混亂有習慣性的認同。貧窮譏嘲富有精神蔑視物質無知怠慢學問。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以造反為時尚,紛紛借革命的名義揭竿而起,你來登台,我去易幟,爭出風頭,搶演鬧劇,一度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大串聯、大辯論、大字報、大批判、大遊行,這些頗帶流行色彩的詞組,與伴之出現的所謂大革命的特寫鏡頭,氣度非凡地刺激與興奮著人們的脆弱神經。

一場牽涉到整個社會的所謂大革命,創造出了奇特的史無前例的大文化一類是手寫體的文化。它象征著對傳統的顛覆對現實的批判,其表現形式為刷滿、掛滿、貼滿了機關、校園、衙、村落的樹吾、口號、大字報、大批判專欄,領袖的姓名每每用神聖的紅顏色書寫被批判、被打擊人物的姓名用帶負罪感的黑顏色書寫並且不會忽略加一個具有宣判、否決性質的紅顏色叉叉。大字報是群眾文化創作一種頗為壯觀的表達手段’浪漫主義的想象和居心叵測的謠言,都可以公開發布。效仿魯迅口吻的挖苦、諷刺,極易博得讀者的捧場。人們厭惡一切等級,又在創造新的等級,那些曾經作為權力、財產和知識的強勢所有者遭遇了不可抗拒的剝奪與貶損無以複加的惡意與羞辱全都指向他們。另一類是口頭文化,其中最風行的是歌唱其內容大抵一分為二一是人間造神的頌歌二是政治運動發起者認同的英雄的頌歌。所有的歌曲都注人了紅色的興奮劑,充滿了偶像崇拜的狂熱歌聲高亢氣勢鎊礴。還有閑話和流言小道消息插翅竄飛謠言、謊言雅俗共賞。再有一類是肢體文化一方麵是宣泄憤懣、仇恨的大打出手,它用於從肉體上擊敗已處於下風的被批判者,或者用於消滅不同派別的競爭者與障礙者一方麵是自我形象的張揚和自我立場的宣揚,總之,是充滿自豪感地精神抖擻地去創造舞台的中心、會場的亮點以及視線的焦點。

對於那個時代的荒誕背景人們隻有親曆其間’才會感慨居然真有囊括混亂的高度藝術,綜合矛盾的超級詼諧。在藍天白雲下一幕幕史無前例的“革命”,消耗了無數物質隻為創造與人性、人生疏遠的精神……

哦我們那動蕩的青春啊為什麼允許淚花流不幹,卻禁止鮮花開一朵?它究竟薈萃了多少反常的奇特?凡人的聲音太無能,對遙遠時空的追問太微弱,太渺茫。我們伸出自己的雙手去捧隻剩下韶華流逝後的虛空……

哦,我們的青春雖然碰上了小年代卻到處是大戲劇這能夠在記憶中輕易抹淨嗎?

那座小城是我出生的地方,沿街兩側排列著青瓦頂平房一條條高過屋脊的黑皮電線歇滿了擁擠不堪的麻雀或青燕,它們見識過萬人遊行的盛大場麵數點過色彩麵的三角形、橫豎隨意的長方形的各類運動旗經曆過‘憾山易,撼紅衛兵難”的激情聲浪考驗也觀摩過伴隨“美帝國主義從越南滾出去”的怒吼而朝天揮動的拳林。等到行人稀少時,這些不怯人、不避人的麻雀或青燕們很樂意與人同行,邁開碎步逍遙街市。在夕陽落山之後,人聲漸遠,步音漸稀’優雅的胡琴、清亮的竹笛、脆響的琵琶和瓢盆碗盞交響齊奏青石板街路灑上一片純銀般的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