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1 / 2)

小九指的是誰,高德忠自然清楚,當即當即高唱了一聲:“擺架同文殿!”

同文殿是什麼地方,知道的人還是不少的。正是當今九皇子、年不過十二的李裕,乃是朕貴妃所出。因著年歲較小,還未封王,是以也仍舊留在宮中居住。

其實一般來將,依著聖上如今的年紀,應當要開始考慮皇位候選人了,奈何今上其一是開朝之皇,其二聖上身體一向康健,時值壯年,是以太子一位便遲遲未曾定下。

不過依著群臣所見,現下適齡的皇子之中,皇四子李佑無疑是呼聲最大的,而聖上似乎亦對李佑較其餘適齡皇子更要青睞一些,晉王肩頭的擔子,亦是最重的。

同文殿雖在宮中,卻不似宮中其餘殿閣那般布置的或恢弘大氣,或別具一格。卻隻如尋常人家的書房一般種著一排青鬆,無論是正殿還是側殿,都是半新不舊。隻零零散散的掛著幾幅不知名的丹青。倒是同文殿的書房之中,書冊林立,頗有幾分書屋的味道。

而年不過十二的九皇子李裕此刻便乖乖的執筆立於案幾之前寫字。

阻了下人的通報,明宗背負雙手,默默的看著李裕一張酷似自己的小臉之上滿是認真。諸位皇子之中唯四皇子李佑與九皇子李裕容貌最似明宗,是以明宗亦對這二位皇兒要高看一分,所幸這一大一小兩位皆還算說得過去。

看了片刻,明宗推門而入,出聲打趣道:“這麼冷的天,怎的不讓那些奴才多添些炭火?”

李裕聽到了父皇的聲音,卻沒有立刻抬頭,反而回了一聲:“父皇且等裕兒將這一副字描完了再說。”

明宗但笑不語,愜意的行至那一排排書架之前。沉默了半晌,挑出了那邊角磨得最厲害的一本取了出來。

《史記》?明宗挑眉,看了眼那整張臉肖似自己,唯一張唇隨了朕貴妃的李裕,伸手翻了翻裏頭的注釋,嘴角不住勾起,複又將《史記》放回了原位,隻一雙眼中沒有如尋常四五十歲的男子那般的渾濁,反而異常明亮。

一筆終了,李裕放下手中的狼毫,行了過來:“兒臣見過父皇!”

“無須多禮。”明宗將李裕扶起,行至桌案邊,人人都道見字如見人,而現在年不過十二的李裕這一手字卻寫得恢弘大氣。明宗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替他整了整衣領笑問了起來:“皇兒最近在讀什麼書呢?”

李裕笑了笑,明亮的雙眼毫不畏懼的與明宗對視:“稟父皇,兒臣最近在讀《史記》。”

明宗自然心裏有數,又打趣的問道:“那你從裏頭讀出了什麼?”

李裕一張小臉沉默了片刻,嚴肅的回道:“《史記》記錄了前人的功德與錯處,讀了《史記》,兒臣便知曉了有些錯處決不能再犯。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明是非。是以兒臣以為司馬公的《史記》實是一本良書,父皇也可一看!”

“哦?”明宗笑了兩聲,隻眼底的喜悅更深了,又問了李裕幾處,得了他的回答更是不住點頭。

隻是明宗這回卻並未似之前那般問完李裕就結束了,反而揚眉,笑意加深,問道:“待裕兒長大之後,若是你的兄長族弟做錯了事,你該當如何待他們呢?”

李裕一張小臉之上劍眉緊皺,似是經過了極為激烈的思想鬥爭,半晌之後,認真的回道:“稟父皇,若是兄長所為並非有損於國家之事,裕兒還是要謹遵父皇教誨,兄友弟恭,好好對待兄長與族弟;然若是兄長所為牽扯到了國家利益,那便需要重新考慮了。裕兒可以吃虧,然而一國之尊不容任何人來踐踏!”

“好,答的好啊!”明宗笑著拍著李裕的肩膀,“父皇就等你快些長大了!”

同文殿裏的事情,殿外的高德忠自然不得而知了。不過聖上對九皇子的態度,委實有些奇怪。九皇子李裕自出生開始便被分到了同文殿,一路成長,竟是朕貴妃一年也不曾見到過李裕幾次,倒是明宗見到李裕的次數反而要遠遠高於朕貴妃。是以九皇子李裕雖說是朕貴妃所出,然而不似一母同胞的十一皇子,與朕貴妃也算不上親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