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一直把出師的周年定在每一年的11月21,因為11月21是論壇的開幕,而叔叔當年是論壇外展區的總負責翻譯。負責每一個攤位的解釋工作以及陪同外國領導參觀會場。還記得當時會場都已經布置完畢,長隆酒店的會議廳真的是蠻大的,而就在會議廳前麵,麵對舞台的左邊,放著一個木製的隔間,而那就是傳說中的同聲傳譯隔間。當年看到隔間的時候真的是覺得有一個光環在上麵,而我隻能遠遠地看著那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心裏想著何時我才能夠有機會坐進去,自己到底離同傳有多遠?真的是沒有底。收拾了一下心情,踏出主會場,回到展區隨時待命,也就是那時候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做身在曹營心在漢了。
當然本職工作還是要做好的,其實口譯工作真的很瑣碎,因為除了翻譯之外你還會經常遇到一些讓你措手不及的問題。如:“請問洗手間在哪裏?”、“請問餐廳在哪裏?”、“請問客房電梯在哪裏?”、“請問能拿一杯水麼?”,而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呢?很簡單,我們口譯員出任務著裝必須要重視,因為無論是哪一個崗位的口譯工作,我們都是代表的國家的形象。如果在著裝以及服務意識上達不到一定的高度的話,真的會給外方一種“中國口譯員就這樣”的印象,這一點特別可怕。所以說口譯員這個稱呼聽上去挺高大上的,但其實現實生活中活真的是很瑣碎。因此可以說明口譯工作不僅僅是一個腦力勞動,它同時也是一項體力勞動。
現在在指導學生陪同口譯的時候很多時候會聽到學生的抱怨,什麼站的太久啦、工作無所事事啦、說英文的幾率小啦、自己是口譯員而不是打雜的啦...等等。但是回想一下當年,我們在展區一站就是八九個小時,就為了中間的三十分鍾展區參觀。當年,我們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拿著各種攤位的材料谘詢以及視譯。當年我們跑到各個攤位和外國友人聊天,當年我們在布展結束後還有收拾各種材料,而當年的我們何時抱怨過一句?其實很多時候事情是自己找給自己的,因此不存在無聊,而是你是否能夠去主動的尋求事情去做。在現實當中更沒有資格去抱怨工作,因為說白了,連抱怨的資格都沒有。我們口譯行業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項服務工作。服務業就要有服務業的精神,不為別人添麻煩才是一個做服務的人應該有的覺悟。
長隆的論壇以及展覽持續的三天,三天可謂是extremelyexhausted。因為展區沒有多餘的安保人員,我們要半夜起來輪班倒展位看守東西。但是哪怕是在看收東西,也不忘記帶上個筆記本,跑到各個攤位上拿一些宣傳冊去累積一些專業名詞。當你清晰地意識到了你遇到的一切都是因為自身不足而引起的時候,你也就不再去抱怨任何事情了。
11月27日那天,我們發了工資,多多少少加了一些加班費之後,一個月多的工作的工資是1284,這個數字我永遠記得,因為這是我的第一分工資。然而,每天上下班的路費一個多月我花了400+、一天三餐1800+,再加上零零碎碎的東西,花了差不多2500。花費2500,工資1284,也是挺嗬嗬的。但是從中真的學習到了很多關於海關以及安檢方麵的知識,幫助了後期在參與安保峰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這可能就是口譯給力的地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