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楔子 留餘黨迷離撲朔 創宗教蠱惑人心(2)(1 / 2)

張老貴率領“響馬”西渡衛河,攻打山東丘縣(今河北丘縣)城。丘縣城坐落在華北平原上,城池呈正方形,牆高一丈六尺、寬一丈、周長八裏,建有朝陽、永安、阜化、迎恩四座城門。知縣王確寧死不降,征發十五到七十歲的男丁,編組成團練,堅守城池,抵擋“響馬”。

張夢魁手提大砍刀,催動坐騎,帶著數萬“響馬”,抬著雲梯,直朝東麵的朝陽門奔去。王確站在朝陽門上,一聲令下,守衛城池的團丁鳥槍、火銃齊發。張夢魁調轉馬頭,跑回本陣,火冒三丈,哇哇大叫。他再次催動坐騎,冒著炮火擂石,

衝到朝陽門外護城壕邊。王確讓守城團丁用鳥槍、火銃對付“響馬”,“響馬”傷亡慘重,張夢魁阻擋不住,也跟著敗下陣來。

望著灰頭土腦的張夢魁,張老貴束手無策。他不耐煩地擺擺手,下令暫緩攻城,困死城內的敵人。“響馬”得令,當即裏三層外三層,把縣城密密麻麻地圍成鐵桶一般。城裏糧草斷絕,團丁疲憊不堪,餓得舉不起刀槍,實在撐不下去了。丘縣坤艮教友史懷祥,暗中與“響馬”聯係,乘黑夜打開朝陽門,放“響馬”人城。

張夢魁大喜,一馬當先,乘機率“響馬”蜂擁攻入朝陽門。

史懷祥領路,帶著張夢魁和“響馬”來到縣衙,發現裏麵早巳人跡皆無。隻有大堂地下躺著一個屍首,七竅流血,氣絕身亡。那個人身旁扔著一隻破碗,碗裏的湯水流到磚地上,“嗞嗞”直冒白煙。

張夢魁低頭仔細觀瞧,見那屍首身穿七品補褂、頂戴七品花翎,方知他就是知縣王確。他怒不可遏,撲上去朝屍體狠踢幾腳。“響馬”們見狀,掀桌子、砸板凳,發泄心中怒氣。張夢魁猶不解恨,找來火種,點燃窗扇、家具,扭頭朝縣衙外走去。登時縣衙裏濃煙滾滾,烈焰升騰,火勢越來越大,轉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在趟主大帳裏,張老貴仔細打量史懷祥,見他身著灰色棉褲褂,不失農家子弟樸實神態。張老貴看罷,不由得“哈哈”大笑,拍著史懷祥肩頭,連聲誇讚道:

“小夥子不錯,果然有種。”

張老貴扭頭看看張夢魁,用商量的口吻說:“既然懷祥也是教友,俺看你們就結拜成兄弟吧。”

張夢魁聽罷,當即說道:“謹遵趟主教誨,俺願意與懷祥結拜成兄弟。”

史懷祥大喜過望,跪倒叩頭,大聲答道:“謝趟主誇獎!從今天開始,俺要跟著小趟主,生死不棄!”

張老貴當下命人擺下香案,用紅紙寫下張夢魁、史懷祥各自的庚帖,上麵寫著他們的姓名、籍貫、生辰、八字和祖、父名諱。張夢魁、史懷祥模仿桃園三結義,雙雙跪倒在香案前,焚香叩頭,互換庚帖,結成生死弟兄。

史懷祥有個季生小妹,人稱四姑娘,長得如花似玉,相貌俊美,天生就一雙大腳,膽量非常人可比,功夫非同一般。她喜歡張夢魁是個綠林好漢,慨然以身相許。張夢魁初得嬌妻,自然來者不拒,樂得夫唱婦隨。

勝保聞聽“響馬”攻占丘縣城,當即率清軍反攻。張老貴寡不敵眾,隻好率“響馬”撤出,繼續在直(今河北)魯豫三省交界地帶流動作戰,攻城掠地,雙方互有勝負。史懷祥兄妹跟著張夢魁,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第二年開春,四姑娘生下一個男孩。張夢魁樂得合不上嘴,替孩子起名叫張長善。

鹹豐帝眼見馬匪一時間難於撲滅,心急如焚,嗚呼哀哉了,他的兒子同治帝繼位。同治帝見馬匪越戰越強,無可奈何,隻好殺掉勝保。同治帝頒發聖旨,讓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兵剿滅馬匪。僧格林沁接到聖旨,率蒙古騎兵與馬匪周旋。尾隨追擊的僧格林沁疲憊不堪,幾十天不離馬鞍,累得連馬韁都拿不住,隻得將馬韁拴在肩上。

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帝讓僧格林沁率兵攻打馬匪巢穴張家莊,臨清知州張延齡率團練配合作戰。張老貴唯恐清軍端掉自己老巢,讓張夢魁在家鄉修建圍堰,抵禦清軍。

張夢魁不敢怠慢,帶著“響馬”晝夜不息,終於將圍堰修成。圍堰四周環繞著張家莊,設有門樓和角樓。圍堰外是護村壕溝,溝上架設吊橋,“響馬”們手執刀槍,每日在圍堰上巡邏,如臨大敵。

這一天,張夢魁、史懷祥正在圍堰上巡哨。突然,他遠遠望見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猛攻張家莊。僧格林沁一馬當先,十多萬蒙古騎兵在廣闊的大平原上縱橫馳騁,人喊馬嘶,煙塵直上雲霄。

張夢魁嚇壞了,趕忙趴在圍堰上,連聲大叫道:“開火,開火!”

“響馬”得令,當即“劈啪”亂放鳥槍、火銃,暫時擊退蒙古騎兵。不料蒙古騎兵喘息片刻,又呐喊著衝上前來。眼見敵人攻勢凶猛,張夢魁督促“響馬”拚死抵抗。直到實在撐不住了,忙從圍堰上下來,喪魂落魄地朝張府奔去,向張老貴稟報軍情。

待到趕到張府,張夢魁方才得知,張老貴聽得蒙古騎兵、團練聯合進攻張家莊,早就丟下家屬,帶著部分“響馬”轉移。僧格林沁騎著高頭大馬,率張延齡殺進張家莊。他不依不饒,讓蒙古騎兵緊追不舍,力圖全殲馬匪。混戰中,張老貴、張夢魁各自為戰,邊打邊撤,分頭殺出重圍。張老貴落荒而逃,在山東堂邑(今山東冠縣)教民家中躲藏起來,不料有叛徒告密,被蒙古騎兵捉住。蒙古騎兵將張老貴梱成肉棕一般,押回張家莊。史懷祥丟下張家莊,撒開腳丫?就跑,早已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