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尾聲(3 / 3)

賈謙教授的一番講話振奮人心:“我們國家、我們黨、我們政府已經意識到中醫在保衛13億人健康所起著的重要作用。所以呢,就在目前也開始意識到而且開始發文,衛生部52號文件就說了,師徒傳承,出師後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考試等等。我們應該感謝黨和政府在中醫政策方麵是越來越放寬了。所以我們相信十年、八年以後甚至快一點,三年、五年以後我們師徒傳承很可能成為我們國家中醫傳承的一個主要形式……”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隻是這山水看在眼裏已是另有內涵在內了。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返璞歸真,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

國學大師王國維關於人生境界的一段闡述,我頗喜歡。說古今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虧大家,這詞與境竟是如此地貼切,令人回味無窮。

那天我與黃波一起去拍照,院長佇立於父親墳前,沉默不語,他是否又在問自己:我在追求什麼,我活著為了什麼?

他曾經說:“人其實應該常懷感恩之心,如果沒有患者多年的信任,我無法成為出色的醫生;如果沒有組織的信任,我沒有做院長的實踐機會;如果沒有那些挫折與磨難,我的生命不會如此豐富。我追求生命的價值,而非健康和壽命。”他的神情真摯,語氣懇切,目光清澈如水,眉宇間洋溢著常人少有的超然淡定。我想起新院工程主體結構竣工時他的一段講話:

“感恩,是我們長期以來建立的一種情結和心態,此時此刻,我們隻有用感恩表達我們的心願:

感恩黨和政府對我們事業的一貫支持!

感恩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給我們提供這一曆史機遇!

感恩各級領導、各界朋友對我們的關心!

感恩所有的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的辛勤勞動!

感恩全院職工的理解和支持!

感恩我們所經曆的一切一切!”

我慶幸自己有緣將這一切訴諸文字。

我感恩上天給了我書寫這段曆史的機緣。

本文即將截稿時,我佇立在中心醫院杏林廣場新豎立的銅雕前,心緒難平。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鐫刻的“鳳澤人間”四個大字,褐色的鳳凰頭造型和她所涵蓋的意義,讓我頓覺所有的文字蒼白無力。用柴瑞霽院長寫在背後的文字做結束,再恰當不過。

鳳凰首銅雕辭銘

運城市中心醫院新院,於己卯年籌備,至己醜年落成,曆時十年。雖經曲折磨礪,然決策應天時,選址得地利,興建盡人和。聚條山之靈秀,汲鹵海之福潤。使命在肩,矢誌不移,終成此巧構宏建,澤披一方,惠及百姓。

立鳳凰首銅雕於杏林廣場,寓意有三:一為運城市古有鳳凰城之名,新院地處市區至高之處,位居鳳凰之首;二為寄望新院成為引領河東及秦、豫周邊醫界鳳凰之首;三為鳳凰乃祥瑞長生之鳥,浴火重生,生命頑強。醫院為救死扶傷之地,以鳳凰之首祈願民眾福壽綿綿。

心懷此誌,親曆此舉,適逢鳳凰首銅雕鑄成,征辭於餘,感慨興起,以詩賦懷。

鳳凰城裏鳳凰首,誌創杏林第一流。

且將初衷係民瘼,甘酬夙夢展宏猷。

人生大任關天意,醫道無私為世謀。

有鳳來儀祥瑞降,黎民從此得方舟。

運城市中心醫院院長柴瑞霽謹撰

公元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這將是曆史的見證。

2010年12月29日第一稿

2011年3月22日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