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夏朝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而夏部族大約也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才逐漸興起的,所以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係》稱夏部族首領鯀(禹之父)為顓頊之子,具體記載有:皇帝次子曰昌義,昌義生顓頊,顓頊之子曰鯀,鯀之子曰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錄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它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部落與炎帝部落的其中一支共工氏通婚融合所形成的一個新部落,換句話說,它是“混血兒”。夏部落一開始是居住於今陝西省渭水中下遊的關中平原地區的(後來取商而代之的周人也發源於附近),後來東遷,一直遷到了今天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部的伊洛流域一帶繁衍生息下來。
目前已知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的成員是其首領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了“崇”這個地方,因為他們的首領稱為伯,故稱鯀為“崇伯鯀”。
鯀具體是公元前2037~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定居於黃河南岸的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的首領,他的部落定居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當時與有崇氏部落比鄰而居的還有居住在黃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部落,二者由於生活的地域原因,黃河經常泛濫,而且黃河中下遊地區未經開發多是沼澤,為了保障農業生產和生命安全,他們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擁有了一定實力的鯀與共工還曾先後對堯舜展開過激烈的鬥爭,但是都沒能成功。在鯀死之後,禹繼承了鯀的權利,成為了有崇氏的新首領,被為“崇伯禹”。這些記載也進一步表明了夏族早期是活動於黃河下遊南岸的崇山附近的。
在那個年代,黃河下遊地區不是今天這個樣子的,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為“沃野千裏”,但是大部分地區是無法利用的,因為它們都是茫茫沼澤。沼澤本身就排水不暢,如果每年汛期再加上黃河洪水,更是澤國一片。為了共同抵抗洪水,治理沼澤,不少部落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曾經被四嶽共同推選去領導治水,然而曆時九年卻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一方麵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造成的。據《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就認為鯀這個人的人品不太好,他方命圮族,現代文就是毀敗善類的意思,因而堯反對由鯀領導治水。另一方麵是因為他所采取的治水的方法不對,據《尚書·洪範》與《國語·魯語》中的記載提到的“鯀障洪水”,說明鯀治水的方法還主要是用土木堵塞的辦法來屏障洪水。試想一下,沼澤地區本身排水是不暢通的,所以再用堵的方法是沒用的隨著水位的不斷上升,再高的壩也是會被衝垮的,在那個沒有鋼精水泥的年代。這樣做,一旦潰堤,所造成的二次傷亡也許是更大的。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話說回來,在缺乏經驗的人類文明早期,鯀的失敗經驗也為後來的治水者提供了寶貴財富。鯀治水失敗後,自然得承擔責任,遂被殛死於東方黃海之濱的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