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死後,鯀的兒子禹受命接著治水。在生產力及其低下的洪荒年代,我們華夏先祖這種不屈不撓的開拓精神才是我們不斷壯大,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這種精神已經深深地遺傳到了華夏後裔的血液裏,每當我們民族麵臨苦難的時候,它都激勵著我們為了民族的生存前赴後繼地去奮鬥去流血犧牲。
禹接管治水工作之後,又聯合了共工氏以及其周圍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有了父親的前車之鑒,禹苦苦思索,他不能重蹈覆轍,他必須要向世人證明:他們有崇氏部落是有帶領大家治水的能力的,他必須替父親也為自己掙回榮譽。隻有他,才能帶給大家安居樂業!因為我們是富有治水經驗,奮鬥不息的有崇氏族人。我們的族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同洪荒鬥爭了一代又一代,沒有放棄,沒有再次遷徙來逃避。而是執著的堅持,才把寶貴的經驗傳授了下來,傳到了禹的手中。所以,禹深深地相信,他一定能給大家帶來安定與繁榮。
經過對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總結之後,禹終於放棄了鯀采取的“堵”的治水方略,改變了治水方法。他改為以疏導為主,具體來說就是依據具體地勢的高低起伏,疏浚低窪河道,然後就可以將高地上的川流積水疏導向低地排出大海,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在治水的過程中,禹居外十三年,數過家門不敢入”,其一心為公的精神感動了世人,也得到了後世稱頌。治水過程本身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民的團結。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黃河下遊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的低山丘陵地區生活的居民,紛紛遷移到地勢低矮平坦的原野中去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新開墾了肥沃的土地,曾經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由於水被排出,不再泥濘,也成為了部落百姓樂於定居的好地方。在大禹治水之後,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製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由於禹治水有功並且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不但禹的威望大增,而且夏部族擺脫了洪水的破壞,夏部族的勢力因此也大大增強。總之,大禹治水對於華夏民族的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