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阿爾巴尼亞作品(1)(1 / 2)

米遼沙奧之歌

《米遼沙奧之歌》是阿爾巴尼亞作家耶洛尼姆·戴·拉塔發表於1836的一篇敘事詩。

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15世紀時,阿爾巴尼亞北方重鎮斯庫台有個小夥子名叫米遼沙奧。有一年,米遼沙奧從鄰國希臘學習回來,在村邊的小河旁,遇上了卡洛格萊的漂亮女兒麗娜,一見鍾情。小夥子日夜想念著她,麗娜與女友們到田野與河穀裏勞動,他就到那裏散步;麗娜去河邊洗衣服,他便裝模作樣去河裏喝水,想方設法和姑娘見麵。一個星期日的早晨,米遼沙奧甚至大膽地來到麗娜的家裏。小夥子一進門,恰巧碰上麗娜正在梳發辮,姑娘對米遼沙奧的到來,不僅不感到發窘,緊張,反而向他報以溫情的微笑。然後,還把兩個專門為他收藏的甜蘋果塞進米遼沙奧的手裏,以此表達了純真堅定的愛戀之情。

晴空驟然卷起風暴,土耳其侵犯阿爾巴尼亞,米遼沙奧要去打仗。出發之前,他多麼想與心愛的姑娘見一麵以表忠誠!在遙遠的地方,米遼沙奧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的心在麗娜的身旁。他為這樁不是門當戶對的婚事而煩惱,因為社會習俗不允許他這樣一個名門子弟與一個貧窮的姑娘結婚。米遼沙奧下定決心,寧可變成一個窮漢,也要與麗娜結為恩愛的伴侶。正當他為未來描繪著美好而幸福的藍圖時,突然得到一個不祥的消息:麗娜忘記了未婚情人,居然要和一個外國人結為夫妻。米遼沙奧的母親也不願意兒子和一個貧家女成婚,即使她是舉世無雙的美人,也決不答應兒子的要求。與此同時,種種流言蜚語也使兩個情人的心裏蒙上了一層可怕的陰影。不久,勇士米遼沙奧從前線回到家鄉,對麗娜非常惱火,瞧不起她,把她看作一個朝三暮四的壞姑娘。後來,誤會終於解除,原來所傳麗娜要與外國人結婚的流言,完全是無稽之談,她是毫無罪過的,於是兩個年輕人的心裏頓時又重新燃起愛情的烈焰。不過,要想結婚,仍然是件難辦的事情。

美事良緣感大地,蒼天不負有情人,一次強烈的地震使斯庫台遭到極大的破壞。米遼沙奧失去了財產,兩個原來家境不同的青年都成了同命相連的窮人。盡管米遼沙奧的母親仍然百般阻攔,但是,米遼沙奧還是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與心愛的姑娘結成良緣。

新婚夫婦的日子過得挺幸福,男耕女織,歡歡樂樂,不久,他們還生了一個漂亮兒子。甜蜜的愛情宛如又濃又醇的美酒,令人心醉。可是,好景不長,兒子突然病死,麗娜因過分悲傷,不久也離開了人間。米遼沙奧悲痛欲絕,多虧妹妹熱心地照顧他,體貼他,不然真不知他還會發生怎樣的不幸。米遼沙奧不僅為失去妻子和兒子而悲痛,更為自己因愛情遺忘國家大事,沒能象母親所希望的那樣同土耳其侵略者進行鬥爭而感到慚愧。

米遼沙奧又重返前線,英勇作戰。最後,米遼沙奧為國戰死,告別了故鄉斯庫台。

斯坎德培的故事

《斯坎德培的故事》是阿爾巴尼亞作家弗拉舍裏發表於1898年的敘事詩。

詩中描述了發生在500多年前的故事。

大約在1405年,吉昂·卡斯特裏奧特的小兒子喬治生於阿爾巴尼亞。在這裏,他同父母一起度過了童年。後來,根據蘇丹穆拉特二世的要求,需要將喬治同哥哥一起送到土耳其作人質,在穆拉特二世看來,隻有這樣,才能使蘇丹和阿爾巴尼亞之間建立和平。國王吉昂·卡斯特裏奧特與阿爾巴尼亞公爵們共商大計,年輕的卡曼提出,不應當把孩子送給蘇丹穆拉特,他認為,對土耳其人隻能用戰鬥來回答。可是,彼普·都薩尼老人卻有相反的想法,他主張將孩子送到土耳其人那裏作人質,因為這樣做,阿爾巴尼亞可以贏得時間,做好同土耳其人交戰的準備,老人的意見說服了同僚。小喬治被送到土耳其的阿得裏雅諾波雅。在異國的土地上,小喬治長大成人,表現得非常勇敢,得到“培”的軍銜,人們尊敬地稱他斯坎德培,年輕的小夥子成了土耳其軍隊的著名將領。

不久,吉昂·卡斯特裏奧特去世了,蘇丹往阿爾巴尼亞派遣了一名土耳其統治者,以便代替吉昂·卡斯特裏奧特的兒子。正在敘利亞作戰的斯坎德培聞訊非常憤慨,穆拉特二世派他去攻打匈牙利雅諾什·胡尼雅迪的軍隊,斯坎德培拒不執行這一命令,毅然率兵去解放祖國。斯坎德培作為一個大救星,受到阿爾巴尼亞人民和公爵們的熱烈歡迎。

斯坎德培非常激動地會見了自己的姊妹及許多愛國誌士,公爵們一致擁立他當國王。勇敢善戰的斯坎德培不負眾望,在阿爾巴尼亞的瑪蒂首戰阿裏巴夏指揮的土耳其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幾乎在同一時間裏,土耳其又出兵毀滅了波蘭的要城烏拉迪斯拉夫。斯坎德培揮師北上,竭力想援助波蘭。但是,進軍途中卻遭到塞爾維亞國王的阻撓。這樣他不得不調軍轉回祖國。在歸國的路上,驍勇的斯坎德培軍隊,又擊敗兩股土耳其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