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纏足,恐怕這是中國古代比較耐人尋味的一個話題。一位西方學者在他著的《腳·鞋·性》一書中寫道:"裹腳的習俗主要是在中國本土流行。但亞洲其他國家如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蒙古等國也曾有人裹腳。盡管人數比中國少得多。甚至連一些住在中國的非中國人也曾經接受了裹腳的習俗。1953年曾有報道說,在中國河南省的猶太人後裔中的老年婦女,像她們的中國姐妹一樣,也都有裹小的小腳。"中國古代婦女纏足,應該算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景觀"。西方學者的敏銳觀察力,算是看見纏足波及範圍的廣度和深度了。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繹附會成分,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跟《金瓶梅》中人物同名,不同人)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事實上,以小腳為美可追溯到戰國,《史記》載有:"趙女鄭姬……揄長袂,躡利屣。"而"利屣"就是拘束足部、使其自然尖細的鞋子,而纏足風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漢古樂府詩中曾有"新羅繡行纏,足跌如春妍;他人不言好,我獨知可憐",就是最早纏足的文字記載。但初期的纏足也不過是把雙足稍加纏裹,比自然之足纖小一些而已。
真正說纏足起源的還是在宋代,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北宋已有纏足記載。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歎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讚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
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占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