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實錄》載,嘉靖年間,為了配製"紅丸",前後共選少女1080人。嘉靖二十六年的二月,從畿內挑選十一至十四歲少女300人入宮,三十一年十二月又選300人,三十四年九月,選民間女子十歲以下者160人,同年十一月,又選湖廣民間女子20餘人,四十三年正月選宮女300人。這些尚未成年的小姑娘,後來都成了嘉靖皇帝製藥後的"藥渣"了。結果,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決定起義。她們趁嘉靖帝熟睡之時,用麻繩希望勒斃他。

誰知在慌亂之下,宮女們將麻繩打成死結,結果隻令嘉靖帝嚇昏,而未有斃命。由於此事發生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後世史學家稱之為"壬寅宮變"。

明朝皇帝的寢宮是紫禁城內的乾清宮。除了皇帝和皇後,其餘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嬪們也隻是按次序進禦,除非皇帝允許久住,否則當夜就要離開。嘉靖年間的乾清宮,暖閣設在後麵,共9間。每間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設床3張,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個床位,皇上可以從中任選一張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裏,誰也不能知道。這種設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強了。

但是,盡管如此,仍然發生這樣的事情,值得人們深思。明末曆史學家談遷對此案的看法為"深閨燕閑,不過銜昭陽日影之怨",說成是一個婦人爭風吃醋的結果,估計這種說法有點牽強。不是嘉靖把宮女們逼到絕路上,戒備森嚴的皇宮中也不會有宮女意欲謀殺皇帝。

深受這種"紅丸"其害的還有另外一個皇帝。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愛,13歲才出閣讀書,又長期輟讀,經曆坎坷。即位前的幾十年中,他孤僻、壓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縱欲,這無疑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朱常洛即位後,頗具心計的鄭貴妃為保全自己,取悅新帝,從侍女中挑選了8名能彈會唱的美姬進獻給泰昌帝。貪於酒色的泰昌帝納8姬後,本已虛弱的身體,不幾日更是"聖容頓減","病體由是大劇"。

"紅丸"本是宮廷中特製的一種春藥。當年道士陶仲文因獻"紅丸"有功,受寵於嘉靖皇帝,一躍而成為朝廷顯貴。朱常洛身體本不強健,此番又與這些女人淫樂,可他並不節製自己,一天夜裏,為了尋求刺激,朱常洛服了一粒"紅丸",結果,狂躁不已,狂笑不止,精神極度亢奮。此時,原鄭貴妃宮中的內醫崔文升入診帝疾,他本應用培元固本之藥,卻反用去熱通利之藥,使泰昌帝腹瀉不止,委頓不堪。重臣楊漣上書,指責崔文升誤用瀉藥。崔文升反駁說並非誤用,而是皇帝用了"紅丸"造成病重。

病危之中的朱常洛,仍不忘服用"紅丸",鴻臚寺丞李可灼當即進了顆紅色丸藥,朱常洛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晚上,朱常洛又要求再服一丸,李可灼又進了一顆紅色丸藥。結果,不大一會兒,皇上就手捂心口,瞪著兩眼,掙紮幾下,一命嗚呼了。

大臣們聯想到梃擊案以來的風波,不禁疑竇叢生,所謂"張差之棍不靈,則投以麗色之釗;崔文升之泄不逮,則促以李可灼之丸",這一係列事件豈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嗎!繼泰昌帝而後新登極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迫於輿論壓力,罷免沒有盡力阻止李可灼進藥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將崔文升發配南京,李可灼充軍,此案草草收場。但泰昌帝之死究係何因,始終未解,"紅丸案"成為明宮疑案之一。除了春藥、房中術之外,還有春宮圖,春宮圖是描繪男女性愛生活、特別是各種性交姿態的圖畫,由於它最初產生於帝王的宮室,描寫春宵宮闈之事,所以稱為春宮。

沈德符的《敝帚齋餘談》中有一段闡述了春宮畫的起源:春畫之起,當始於漢廣川王畫男女交接狀於屋,召諸父姐妹飲,令仰視畫。及齊後廢帝於潘妃諸閣壁,圖男女私褻之狀。至隋煬帝烏銅屏,白晝與宮人戲,影俱入其中。唐高宗"鏡殿"成,劉仁軌驚下殿,謂一時乃有數天子。至武後時,遂用(鏡殿)以宣淫。

其實,春宮圖並不是以宣淫為目的,而是具有激發性欲的功能。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實現性刺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起到性教育的功能,即作為性學書籍的插圖來昭示人們。在漢時以春宮畫給新娘做嫁妝,以指導夫妻性生活,這被稱為"女兒圖"、"枕邊書"或"嫁妝畫",這在後世的民間也有流傳。另外,古時候,人們還認為春宮圖有辟邪的功能,就跟"避火圖"的功能差不多。很明顯,後人不能狹隘地理解春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