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具有生命力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反而處於下麵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處於上麵的位置。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五顏六色會使人目眩,馳騁田獵會使人癲狂,意外之財會使人起歹心,五味太過會使人敗味,五音太強會使人耳聾,所以智者修身養性,隻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飯即可。過分的財色名利,七情六欲,都是有害無益的。
《莊子》二十三則
作者作品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莊氏,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逍遙遊》
【譯文】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麵激起三千裏的波濤,海麵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裏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譯文】因此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莊子·逍遙遊》
【譯文】瞎子是沒法觀看欣賞花紋的華麗的,聾子是沒法聽到鍾鼓的樂聲的。難道隻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人的思想也有聾和瞎啊!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譯文】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隻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於細察、斤斤計較;合於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淩人,拘於智巧的言論則瑣細無方、沒完沒了。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莊子·齊物論》
【譯文】至高無尚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莊子·齊物論》
【譯文】說話辯論並不像是吹風。說話的人各持己見,他們所說的話,並不能作為確定是非的標準。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
【譯文】大道被偏見所隱蔽,言論被浮華的詞藻所掩蓋。所以就產生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辯,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否定對方所肯定的東西。想要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非難對方所肯定的東西,那麼不如用虛靜之心去觀照事物,以求明於大道。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齊物論》
【譯文】事物的那一麵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麵也同樣存在正與誤。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莊子·養生主》
【譯文】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是為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莊子·人間世》
【譯文】一個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跡就很難。受世人的驅遣容易偽裝,受自然的驅遣便很難作假。聽說過憑借翅膀才能飛翔,不曾聽說過沒有翅膀也能飛翔;聽說過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聽說過沒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
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莊子·人間世》
【譯文】無論什麼事情恐怕都是這樣:開始時相互信任,到頭來互相欺詐;開始時單純細微,臨近結束時便變得紛繁巨大。
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莊子·人間世》
【譯文】至於順應自然而使心誌自在遨遊,一切都寄托於無可奈何以養蓄神智,這就是最好的辦法。
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莊子·德充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