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讀書(1)(1 / 3)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常常聽一些自歎命運不濟的過來人感歎說,可惜當初沒有好好讀書。其實話說穿了,他自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

習慣是由一個人行為的累積而成定型,它決定人的性格,進而成為決定人生的重要因素。如果抽象地講,就是行為變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一位日本的心理學大師說過一句話: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他的習慣首先要好。

拿破倫曾經說過,成功和失敗都源於你所養成的習慣。世上許多傑出的人士,他們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生活美滿,即使遇到挫折,也能重新爬起來,生活比以前更好。詢問他們成功的原因,除了擅用時間,懂得節儉、寬容以外,更重要的是養成了一種讀書的習慣。

一個人不讀書,就隻能用一條腿在成長的路上跚跚而行。正因為如此,書籍吸引了人類。我國古代學者早就留下不少關於“癡迷而成才”的論斷。諸如“好之不如癡者,不癡不成才”“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等等。這裏的“癡迷”,其實就是養成的習慣。相傳,唐朝詩人李白開始也並不怎麼習慣讀書和創作,後來受了一位鐵杵磨繡花針的老太婆的啟示,才發憤養成癡讀癡寫的習慣,終於成為“詩聖”。據說,俄國的托爾斯泰年青時是個翩翩公子,習慣於修飾打扮,莫斯科的成衣匠從他身上掙了一大筆錢。後來,他覺醒過來,逼迫自己養成勤奮讀書和寫作的習慣,主動穿農夫的粗製布衣,自己補鞋,用木碗木匙在破桌上吃飯……把兩種習慣顛了個個兒,誌趣和追求高尚了,終於成為名作家,為文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書籍不感興趣的人,或“忙得沒有工夫看書”的人,終會被時代的急流所淘汰。皮埃爾·居裏說過一段話:“我們必須吃、喝、睡覺,必須玩樂、戀愛,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東西。但是不應該受它們的支配。同時除去這些以外,在我們可憐的頭腦裏占優勢的,必須是一個終生全力追求的理想。”讀書學習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應有的一種習慣,是縮小自己與優秀分子差距的最好辦法,也是實現理想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日本作家早川對閱讀優秀文學作品有過精辟概括:“從本質上來說,曾經閱讀過優秀文學作品的人比那些不會讀書或不願讀書的人生活得更充實……實際上我們並不是隻活一輩子。隻要我們讀書,我們可一次又一次地生活,想活多少種生活就活多少種生活。”

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養成閱讀習慣將受用終生。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安東尼·特洛普曾說:

“讀書的習慣是唯一沒有雜質的享受,它比其他任何樂趣都給人以更持久的樂趣。”閱讀習慣是在心靈深處裝了一部發動機,一個人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寂寞。

沒有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知所措。很多人的成功都得益於良好的閱讀習慣。

汽車大王福特年少時,曾在一家機械商店當店員,周薪隻有2.05美元,但他每周都要花2.03美元來買機械方麵的書。他結婚時,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外,其他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就是這些書籍,使福特朝他向往已久的機械世界邁進,開創出一番大事業。

功成名就之後,福特曾說道:“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賺錢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

我沒有記住這是誰說的,但這幾句睿智的話卻讓我深深記住了:一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隻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隻看見他周圍所發生的事情。他在自己這個身體的監獄裏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

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每個人的智力天生大都差不多。後天的成長主要在於習慣。任何一個人,即使其命運多災,生命中充滿挫折,隻要他能夠保持良好的讀書習慣、健康正確的認知和建設性的人生態度的話,必能排除人生旅途中的各種艱難困苦,走向好運,擁有好運。原因很簡單,讀書是一種“掘金”式的勞動。讀書的過程就是和專家學者對話的過程,書裏凝結了專家、學者、優秀分子的知識精華。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方便地獲取專家、學者的經驗所得,進而指導自己。

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

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

從死的文字引出活的思想

讀書,是人們運用主觀能動性獲取知識的途徑。讀書中的創見,就是指我們在讀書過程中,不迷信盲從,不隨波逐流,不滿足於記著隻言片語,而能在書本的字裏行間進行自己的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成為書本的奴隸,而能從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套句老話,就叫“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