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讀書(1)(3 / 3)

明代學者陳獻章寫道;“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從書中“讀”出問題來,帶著問題到書中找答案。

要“讀”出問題來,首先是讀懂這本書,再在這基礎上產生問題。如果囫圇吞棗,似懂非懂,那讀出的問題很可能是原作者早已闡明了的,豈不貽笑大方?再說有了問題去讀書,且稱為定向讀書。有了問題,再去讀有關的書,尋找有關的論據,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撥開重重迷霧,找出問題的答案。

當捧讀一本新書時,作者為我們提供的新的知識、新的觀點,往往會在我們的頭腦中打下一個問號,這是正常的。問題是當這些疑問產生後,我們采取什麼態度,是一覽而過,還是鍥而不舍?采取前一種態度,那讀了這本書後,並不會使自己得到多大進步。唯有采取後一種方法,經過自己的反複思考,使疑問一個個獲得解釋。這就是朱熹所說的“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書是作者寫的。可是書中所描述的事實,找出的規律,提出的駕馭方略,有些並非他本人長期潛心觀察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大多是從學校聽課、閱讀他人著作中得來而未經過深入研究的。這種二傳、三傳甚至百傳千傳得來的認識,經過各個“傳手”的選擇思考,有的可能證實了由表及裏、去偽存真的結果,但以訛傳訛、越傳越錯的情況,也不少見。以至善於讀書的人,常不得不查證作者論點論據的出處,看它是否與原作者的見解相符,是否與實際相符。

愛讀書的人常有這樣的體驗,在讀書以前,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意外。然而在讀了之後,才知道每本書都值得懷疑。

正確的讀書態度是,在讀書中加入自己的思索。應該說,讀書最重要的是思索,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

叔本華甚至認為,喜歡閱讀一目了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隻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複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思索不但使你與別人拉開距離,而且使你與書本拉開距離,使你能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審視自然與人生。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華羅庚指出:“人做了書的奴隸,便把人帶死了。……把書作為人的工具,則書本上的知識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當今更不該奉行唯書主義,讓書把自己卡死。許多大學問家就是在書與書的比較中,在書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中發現“疑問”,追根究底,揭示真相,有了新的重大發現,把人類對客觀事物真相的探索和對客觀事物駕馭方法的探索,推上了一個新台階。

做到善讀方可醫愚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出自劉向《說苑》,是喻人離不開書,善讀可以使人聰明起來。它作為一條治學之道,對我們求取真知確是良訓。這句話,貴在“善讀”二字。就是說,讀書學習要有好的方法,這樣才能獲得和占有知識。

魯迅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二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三是“泛覽”。

他提倡博采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閑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他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他認為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受某種壞書的欺騙,還有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四是“跳讀”。讀書遇到難點,當然應該經過鑽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時無法弄懂的問題怎麼辦?魯迅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隻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對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如何做到“善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