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籍的變遷和閱讀的況味
書籍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曆程,並且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形態。踏著書的階梯,人類從蒙昧洪荒的遠古一磴一磴攀緣而上,曆盡千辛萬苦邁進現代文明的門檻。不同時代的人們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捧著不同形態的書展卷閱讀時的況味是千差萬別和難以言狀的。
我曾懷著肅穆、虔誠、探究和惶恐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到博物館隔著厚厚的玻璃去讀那種種古文字的殘片,品味它們的身世和內涵,揣測古人當年閱讀它們時的種種況味。早在原始社會中後期,我們的祖先便已經學會結繩記事了。《易?係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如果說結繩記事還隻是書籍的萌芽或書籍產生的前奏,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產生了刻有文字的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以及刻(或鑄)有文字的青銅器和刻有文字的石鼓,則是名副其實的書籍了。其後,書籍的形式又逐漸發展成為竹簡木櫝、羊皮書、縑帛書等等。史載:“文王拘而演周易”,遙想西伯姬昌,被殷紂王囚於?裏,一邊埋首於墳丘般龜甲牛骨間晝夜苦讀,嘔心瀝血,推演他的《周易》,一邊還為能否保住自己的小命而憂心忡忡,心裏時時刻刻嘀咕著想出點什麼詭計來個金蟬脫殼,早日逃出鳥籠,甚至還處心積慮地謀劃著如何收買人心,何時揮戈伐紂以取而代之。這書讀得真可謂驚心動魄,意味深長,又千腸百結。相形之下,孔子讀書則要從容灑脫得多。孔子一生手不釋卷,“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其“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可見一斑。
公元2世紀初,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紙張誕生了,隨之產生了便於閱讀、易於流傳和收藏的手寫紙質書。至於批量印製的紙質書的問世,那是在公元6-8世紀印刷術的發明,特別是11世紀40年代畢升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的事。據考,現在存世最早的雕版印刷的書是刻於唐代公元868年的《金剛經》,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僅宋代刊印的書流傳至今的大約有600餘種。近代以來,隨著印刷術的不斷發展,石印的書、木印的書、鉛印的書、激光照排印製的書等等相繼問世,書的印刷質量越來越精美,但卻並沒有改變印刷術發明以來書的“白紙印黑字”的基本形態。
紙質書的出現對於人類文明史的意義和作用是毋須贅言的。僅就閱讀的況味而言,有了信息密集體積小巧的紙質書,人們才可能擺脫被困擾了數千年之久的閱讀時的諸多不便和種種無奈,才可能埋首於紙的清馨和墨的幽香之中其樂陶陶,才有了牛角掛書、挾策讀書、負薪讀書、“三上”讀書、帶經而鋤等讀書佳話的千古流傳。
20世紀中後期,隨著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電子圖書以嶄新的姿態閃亮登場,給長期以來習慣於手捧書本閱讀的讀書族帶來了一個驚喜,驚喜之餘,忽然發現在自己心理的底層竟又生發出些許淡淡的失落與惆悵。究竟失落了什麼又緣何而惆悵呢?當我們敲擊鍵盤,輕點鼠標,在五彩斑斕的熒屏上盡情地瀏覽,為電子圖書的形象、直觀、方便、迅捷、浩繁等天然特性而讚歎,為能夠享受到前代讀書人無緣享受的閱讀熒屏的愉悅和振奮而暗自慶幸,為能夠享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精神快餐而洋洋自得,驀然“回車”之間,發現在這虛擬的世界裏我們始終是在同書的幽靈打交道,那數千年來令讀書人心醉神迷的書的軀殼尋覓不見了!失卻了承載幽靈的軀殼,也就失卻了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書香味兒,而生活中一旦失卻了書香味兒就像失卻了氧氣一樣,其後果令人不堪想像。因為亙古及今,仁者的豁達博愛之性,智者的儒雅聰慧之神,讀書人的清雅醇厚之氣,社會的文明道德之風,都是仰仗這神奇的書香味兒熏陶浸染而成,如今,這書香味兒就要隨著電子圖書的問世與我們揖別了,怎能不使人感到失落和惆悵呢?
然而,無論我們讚歎、慶幸也罷,失落、惆悵也罷,都不能改變章 竹簡木櫝代替甲骨之書、紙質圖書代替簡策縑帛之書一樣,一經呱呱墜地,便既作為前者的承傳者背負起其全部使命,又作為前者的對立物排斥前者並最終取得自己的社會獨占權,它隻可能與紙質圖書長期共存,優勢互補,決不可能“消除異己”,取而代之。因而伴隨著人類走過漫長曆程的沁人心脾的書香,並不會因為電子圖書的問世同人們別離而去。讓我們打開一本書去尋找讀書的樂趣吧,那伏案苦讀時的含英咀華,心有所悟時的掩卷沉思,擁衾披覽時的舒心愜意,窮卷問津時的苦苦求索,讀到欣喜處的忍俊不禁,讀到悲哀處的潸然淚下,讀到興奮處的情難自已,讀到精妙處的拍案叫絕,“韋編三絕”般的發奮忘食,“漢書下酒”般的賞心悅目,為書馨墨香熏染得如醉如癡,為縱行橫行困擾得夜不能寐,所有這一切都是電子圖書和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替代的。
2.書緣
一個人是否與書有緣,與什麼樣的書有緣,一輩子有緣還是一陣子有緣,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和有多大作為。曆史上關於書緣的故事數不勝數,諸如張良圯上受書、董遇三餘讀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等。如果說現代交通工具縮短了人們同客觀物質世界之間的距離,書籍則不僅縮短了人們同曆史之間的距離,而且使人們帶著閱讀的翅膀,瞬間飛越遙遠的時空,滿懷信心地走進過去的世界,把握現在的世界,創造未來的世界。
人類是吮吸著書籍的乳汁告別愚昧,走進文明,並且不斷推進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的。高爾基說:“書籍使我的智慧和心靈受到鼓舞,幫助我從生活的泥沼裏爬出來。如果沒有書籍,我會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窒息而死。每一本書都好像是一級階梯,我拾級而上,從動物上升為人。”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何嚐不都是像高爾基那樣踏著書的階梯拾級而上,不斷上升到新的高度達到新的境界呢?書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曆程,它是人類思想成果的結晶,是人們亙古及今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心血的凝聚,是千百年來人們仰觀天文俯察萬物求索人生真諦的感悟、夢想和期冀。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時間、空間的無限性,以及社會實踐發展運動的絕對性,注定了人們必須終生與書結緣。倘若沒有書的出現和對書的依戀,沒有書的陽光雨露的滋潤,人類便無法也無力走出洪荒與愚昧的漫漫長夜;倘不是與書結緣,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著書的階梯拾級而上,人們至少還要在愚昧與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也不可能有人類文明的傳承與不斷發展進步。
一個人是否一生與書有緣以及與什麼樣的書有緣,對於其修身立世與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許許多多曆代先哲前賢的書緣故事,尤以蕭何“秦宮搜書”和張良“圯上受書”的故事寫得更加形神畢肖,動人心弦。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載:“沛公至鹹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屠燒鹹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及至漢得天下,論功行賞,群臣爭持年餘,仍然定不下來。劉邦首推蕭何,以為蕭何功勞最為顯赫,因而賞賜最為優厚,位列群臣之冠。群臣不服,牢騷滿腹:我等披堅執銳,攻城奪隘,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難道還不如一天耍耍筆杆兒、動動嘴皮子的蕭何麼?麵對群臣的議論紛紛,劉邦不動聲色地講了這樣一個精妙的比喻即拂袖而去:“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斯言一出,眾將默然俯首。《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的書緣故事則更具傳奇色彩:
良嚐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