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
“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的書緣故事近乎天方夜譚,然而,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千古奇才與赫赫功業,緣自於他終生與書結緣,“常習誦讀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解了蕭何的“眾將拾金,我獨惜書”與張良的“常習誦讀之”,或許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們何以同列“漢初三傑”,何以能夠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汗馬功勞,何以能夠成為彪炳青史萬世景仰的曠世雄才。
在現代傳媒手段正在日益改變著人們閱讀習慣的今天,與書結緣仍然是人們成長成才道路上的必然選擇。隨著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迅速發展,影碟、圖片、網絡等圖視傳媒正在猛烈衝擊著人們的傳統閱讀習慣,使人們麵臨著“讀圖時代的閱讀危機”。誠然,相對於文字語言而言,圖視語言不僅能夠刺激人的視覺快感,而且使得文章 情感和意趣,而當我們捧起書本,細細揣摩和體味白居易的“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劉琨的“功業未及進,夕陽忽西流”,朱自清的“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葉劍英的“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清山夕照明”,便不難理解和感悟個中各自不同的意味、意境和各自特殊的思想內涵。互聯網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拓展了我們的閱讀空間,使我們對各種信息的采集更加迅速和便捷,但是上網和圖視一樣,隻是人們閱讀生活的有益補充,不應當也不可能衝淡甚或阻斷綿延了數千年之久的人們的書緣。因為閱讀是母語學習之根,也是心智成長和情感培育之根,西方發達國家的圖視傳媒文化比我們發達得多,但他們的人均購書大多相當於我們的數十倍。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圖視傳媒文化也必將不斷邁上新的台階,但是無論圖視傳媒文化怎樣發達,與書結緣,一以貫之地踏著書籍的台階拾級而上,仍然是人們走向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3.讀書的“窄化”與“博覽”
一位正在讀大學的青年朋友不無苦惱地對我說:“有的老師告誡我要‘窄化’自己的讀書,也有的老師勸導我要廣泛閱覽,我究竟該怎麼辦?”我對他講了如下的話:
“窄化”讀書,很有必要。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門類繁多,各種書刊浩若煙海,據資料記載,僅1949年至1985年,我國出版的圖書就多達706162種,計970億冊,再加上各種古書和外文書刊,其數目就相當驚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時間、精力的有限性,決定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遍讀世間書,成為精通各種學科的“通才”。正像控製論專家維納所說:“從萊布尼茨以後,似乎再沒有一個人能夠充分地掌握當代的全部知識了……”麵對著浩渺書海,我們必須選準“突破口”,去粗取精,窄化“作戰陣線”,主攻精深。隻有這樣,才可能在某一學科的某一方麵有所突破,有所作為。
然而,“窄化”讀書並不排斥博覽。知識的單一和薄弱,是窒息人的潛能的桎梏,是人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致命弱點。
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文學藝術神聖殿堂的建造,以及各個不同學科和藝術門類繼承、創新與發展,不僅需要有某一專門學科尖端的必要知識作利斧,在前進的道路上劈山開路,而且需要憑借廣博的知識作根基,以磨礪這劈山的“大斧”和窺探開掘的方向。南朝大學問家劉勰說:“將贍才力,務在博見。”
古今中外的科學巨匠,文學泰鬥,無一不是學富五車的博學之士。眾所周知,魯迅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就是建立在他的哲學、曆史、社會、自然科學等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再則,博覽群書,拓寬知識的視野,才可能高屋建瓴,融會貫通,在某些學科的交叉地帶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就是魏格納把大地測量學和古生物學這兩種不同門類學科的知識聯係起來進行思考而建立起來的。
如是說來,究竟是應當“窄化”還是應當博覽?“窄化。”
讀書,主攻精深,才能“站在巨人肩上”,在知識的縱深處掘進;廣泛閱覽,兼收並蓄,才能博取眾家之精英,在知識的橫向上開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決不可把它們對立起來,厚此薄彼。當然,一般說來,屬於“窄化”範圍的書,要精讀細研;作為博覽對象的書,當粗讀快讀。但卻又不盡然。
至於哪些書需列為“窄化”書目,哪些書應排在博覽的行列,哪些書必須十目一行細細玩味,哪些書隻需一目十行粗粗瀏覽,這又因人而異。古語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似乎頗有點兒玄學的味道了。
4.讀書聯與讀書方法
人們究竟應當如何讀書?讀一讀那些飽含哲理、意味深長的讀書聯,頓感如醍醐灌頂,幡然得悟。
讀書須勤奮刻苦,惜時如金,迎難而上,持之以恒,像一個沿著陡峭山路奮勇攀登的跋涉者,一步一個腳印,永不停息,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在這方麵人們耳熟能詳廣為流傳的兩副讀書聯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進學解》有聯雲:“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荀子《勸學》有聯雲:“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諺語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猶如警笛聒耳,警戒世人珍惜青春韶華的寶貴時光,免得“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時寫過這樣一副自勉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寫出了青年毛澤東濃烈勝火的求知欲望和腳踏實地的求學態度。當代著名作家劉紹棠有聯雲:“板凳須坐十年冷,療治浮躁;麵壁十年圖破壁,療治輕薄。”可謂抓住了某些人讀書心浮氣躁的要害,他們像市場中不準備有任何投入但卻時刻翹首企望著轉瞬就日進鬥金的投機商人一樣,花不得工夫,下不得氣力,但卻總企望一夜之間就功成名就,才學蓋世。清代文學家蒲鬆齡所撰讀書聯大氣磅礴:“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可謂汪洋恣肆,灑脫飄逸,意蘊雋永,回味悠長,寫出了讀書人立誌成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豪氣。
讀書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須有選擇,堅持隻讀好書而不讀壞書。清人毛懷有聯雲:“好書不厭看還讀;益友何妨去複來。”有人為一位迷戀不健康書刊的朋友題聯相贈:“交惡友如牽手魍魎,一步步誤入歧途焉不自毀前程;讀壞書若吞食毒藥,一天天漸染沉屙豈不跌落陷阱。”
讀書要廣采博取,像蜜蜂釀蜜一樣,不知疲倦地遍采百花,吸取精華,得其要義。蘇軾有聯雲:“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清人程允升有聯雲:“多才之士才儲八鬥;博學之儒學富五車。”清代文學家紀曉嵐曾為自己的書齋題寫一聯:“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可謂平中見奇,天趣盎然,意味深長。
讀書要善於思考,精讀細研,一摑一掌血,一鞭一條痕,務求悟得個中意味。《論語?為政》有聯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蘇軾有聯雲:“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當代曆史學家範文瀾自撰書齋聯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