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讀書絮語(1)(3 / 3)

讀書不可盲從,不可人雲亦雲,拘泥於古人,機械呆板,要善於開拓創新,以審視的目光看待前人和他人的觀點,論人推己,俯察萬物,讀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鄭板橋有聯雲:

“書從疑處幡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有人撰了這樣一副讀書聯:“讀古人書須設身處地一想;論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讀書不可淺嚐輒止,僅僅滿足於書本的一孔之見,須學用結合,聯係實際,身體力行,走出書齋去讀自然和人生社會這部大書。古語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有聯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代文學家老舍手撰的書齋聯雲:“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拚八湊文。”

讀書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一味追求“奇效”、“速成”,要真正塌下心來下苦工夫,花笨力氣,一心一意埋首耕耘。古語雲:“不學燈籠千隻眼;要學蠟燭一條心。”清人陳元龍自撰書齋聯雲:“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袁枚的書齋聯雲:“放眼讀書以養其氣;開襟飲酒用全吾真。”徐照的書齋聯清醇豪放中凸現出其孤芳自賞的神氣和誌在書城的錚錚傲骨:

“誌不求榮,滿架圖書成小隱;身雖近俗,一庭風月伴孤吟。”

展讀一副副妙趣橫生的讀書聯,不由怦然心動,不避附驥續貂之嫌,試撰一聯附後:“開卷有益,三不窺懸梁刺股為臬,坐冷板凳耐得五更寒,非讀書無以成才;以史為鑒,萬勿蹈長平街亭覆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間,盡信書不如無書。”

5.讀書聯與讀書人的追求

人為什麼而讀書?曆來見仁見智。讀一讀古今名人的讀書聯,可窺一斑。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章 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人們的心聲,代表了大多數人讀書求學的價值取向。民族英雄文天祥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民族和國家的事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而且寫下了用血與火的文字鑄就的《正氣歌》,並以一讀書聯為《正氣歌》作結:“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蘇軾青年時期曾撰一聯自勉:“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孫中山早年題聯勵誌:“願乘風破萬裏浪,甘麵壁讀十年書。”蔡元培為自己的書房題聯:“都無做官意;惟有讀書聲。”他作為清末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中華民國的首任教育總長,淡泊名利,辭官不做,到北京大學去當校長,堪稱一代師表。毛澤東青年時期曾撰“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聯,題贈堂妹毛澤建,勉勵她勤學苦讀,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力求有所作為。徐特立1939年題贈湖南湘潭一青年:

“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郭沫若為上海韜奮圖書館題聯:“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周恩來讀中學時題聯自勉:“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是一些讀書人追求的又一種情態。“布衣暖”就是甘當平頭百姓,不羨慕別人錦衣騏驥,飛黃騰達,不去為謀官做官光宗耀祖而讀書;“菜根香。”

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別人家財萬貫,鍾鳴鼎食,不去為賺錢發財榮華富貴而讀書;“詩書滋味長”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如癡如迷地陶醉在書的世界裏,自得其味,其樂融融。古語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有位朋友為自己的書房題聯自賞:“有茶清待客;無事亂翻書。”

陸遊詩《寒夜讀書》,將其嗜書如命的生活情態描寫的淋漓盡致:“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哪計年。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明代政治家於謙的讀書詩更是直書胸臆,將其讀書時的舒心愜意和怡然自得寫得形神畢肖:“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宋人樓鑰手撰的讀書聯頗有些自相矛盾,他既想閉門謝客,以免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讀書時間,又企望與朋友相聚共同享受讀書的樂趣,聯雲:“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

明代書法家、文學家祝允明的題聯“每聞善事心先喜;得見奇書手自抄”,將自己得到好書後的迫不及待和喜不自勝的心情躍然紙上。清人王文治與包世臣的題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喜有兩眼明,多交益友;恨無十年暇,盡讀奇書。”鄭板橋撰聯懸於書齋:“咬成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饑;養培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某人撰聯自勉:“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此聯貌似“謙恭”,實則自視甚高。天下之書,汗牛充棟,浩若煙海,誰敢誇口能夠讀盡?然撰聯者雖未誇此海口,卻居然從茫茫書海中發現尚有未曾讀過之書,其已讀過之書若何自不待言。這口氣是何等的狂傲!當代畫壇巨擘劉海粟自撰的書齋聯,怡然自得中又透出幾分瀟灑和豪氣:“去留無意,望天邊雲卷雲舒;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將讀書作為個人博取功名或改變個人命運的門徑,劃著功利主義的舟楫蕩遊書海,是某些讀書人的另一種情態。雖然這部分讀書人所占整個讀書人的比重在不同的曆史時代或時期各不相同,特別在當代人們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更是各不相同,但是它作為讀書人的一種情態,自古以來就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著,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民間廣為流傳的讀書聯“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對這種讀書人情態的傳神寫照。舊時讀書聯“窗前勤苦讀;馬上錦衣回”,將這種為功名利祿而讀書的情態,寫得直白形象,神采飛揚。《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語:“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杜甫《柏學士茅屋》有聯雲:“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都是這種功利主義讀書情態的反映。

6.讀書切忌急功近利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論衡》指出:天下人各有所欲,亦各有所恨,“誌士則恨義事未立,學士則恨問多不及,農夫則恨耕無畜穀,商人則恨貨財未殖,仕者則恨官位未極……”這種世人皆有所欲亦皆有所恨的價值觀,反映到讀書觀上即表現為急功近利。

讀了幾本《史學入門》,便急欲學冠中西,博古通今;讀了幾本《軍事學入門》,便急欲“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讀了幾首唐詩宋詞,便急欲“鬥酒詩百篇”,抑或“下筆如有神”;讀了某學科的簡介、淺說或概論之類,便急欲成為該學科的飽學之士和行家裏手……總之,無論讀什麼書,都不準備付出自己的艱辛和長期的努力,唯企望通過蜻蜓點水般偶爾為之或不費任何氣力的舉手之勞,輕輕鬆鬆地達到別人十幾年幾十年鍥而不舍晝夜苦讀才能達到的境界。一旦求此“速效”或“速成”而不可得上天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擲下如此之味美餡餅,便把書狠狠地往地上一摔,作“幡然省悟。”

不屑一顧狀。還有些人一旦讀得了某種學曆,或者在學術上小有所為,便再也一刻坐不得冷板凳,暴發戶式的誌得意滿旋即溢於言表,急於去撈個一官半職,以實現自己的所謂人生“價值”。如此心浮氣躁,急於取得功利,卻不肯塌下心來堅持不懈地下苦工夫,是讀書求學的大忌。在2004年6月21日於上海召開的“複幾何及相關數學國際會議”上,全球唯一獲得菲爾茲獎的華裔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少中國科學家學而優則仕,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就定位於學術上有所成就後就做個官,即使在中國留學生中,不少人成功的追求目標也是升官發財。這是阻礙中國的科學發展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