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覽古今,凡學有所成,在某一領域卓有建樹者,無一不是百折不撓,始終不渝地朝著某一方向或目標孜孜以求的跋涉者。司馬光為寫作《資治通鑒》,“遍閱舊史,旁采小說”,夜以繼日,“警枕”苦讀19個寒暑。馬克思為寫作科學巨著《資本論》,幾十年埋首苦讀,僅寫下的讀書筆記就有100多本,做過摘錄的書有1500多種。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居裏夫人,同丈夫經過艱苦努力,於1898年12月發現了比鈾的放射元素強200倍的新元素“鐳”,轟動了物理學界。為了將鐳分離出來,居裏夫人開始了艱苦的實驗工作,曆經5677次實驗,458次分離失敗,最後從400噸鈾瀝青礦、1000噸化學藥品和800噸水中,分離出0.12克純鐳,然後正氣磅礴地宣告:“鐳隻是一種元素,它屬於全世界!”三年煙熏火燎的熬瀝青生涯,使原本就瘦骨嶙峋的居裏夫人又付出了14斤體重的代價。尤其令人欽佩的是當時居裏夫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如果選取一個比較容易的一般性課題,取得博士學位最多隻需三年時間,而分離提取鐳的課題,僅在鍋裏翻來覆去的熬瀝青,一幹就是45個月,到第六年才做出全部實驗報告,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居裏夫人是不會選擇研究鐳這條道路的,她為此寧肯放棄近在眼前的博士學位,甚至甘願冒著拿不到學位和獻出自己寶貴青春的危險。
讀書於人的素養,一如流水衝石,其力小且大,其勢緩且急。所謂其力小且大者,是指就具體的某一篇文章 一月、一年甚或更長時間的偷懶,其損失和貽害亦不被察覺,不像一頓不吃飯即饑腸轆轆,一日不做生意即無利可贏,一夜不搓麻將即兩手發癢,於是,讀書便被以種種借口拋在腦後。
當代著名作家劉紹棠有斯言流傳於世:“板凳須坐十年冷,療治浮躁;麵壁十年圖破壁,療治輕薄。治療了浮躁和輕薄的作家和作品,不成黃金,也能金黃。”套用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說:板凳須坐十年冷,療治急功近利;麵壁十年圖破壁,功到水滴石穿。糾正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取向,不為書中有黃金,惟望鑄造人生輝煌。
7.讀書學習與“生物鍾”
古諺曰:一日之際在於晨,一年之際在於春。這句話明確指出了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奏性和把握這種節奏性的重要。
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奏性叫做生物鍾,又稱“生理鍾”,人們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隻有科學地把握自己的生物鍾或生理鍾,才能不斷提高學習的效率,一步一步走向成才或成功。生物通過感受外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如晝夜光暗變化等),來調節自身生理活動的節奏,使其生命的運動在一定的時期開始、進行或結束。比如,植物總在一定的季節開花,候鳥總在一定的時令遷徙,海灘動物總在潮汐周期的一定時期產卵等等,這大多是由於生物鍾的作用。人體生物鍾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盡管不同的人其生物鍾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是仍然有許多共同的規律可循。例如,人們在生活中一般不必看鍾,就能感覺到吃飯或睡覺的時間是否快要到了;連續不停地工作或學習超過了一定時間,就會感到困乏和體力不支;長期夜間值勤的戰士即使沒有人叫醒,一般也能在預定的時間內醒來。中國傳統教育曆來重視晨讀在讀書學習中的作用,這大概是由於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生物鍾規律和遵循這一規律的重要。
為什麼一日之際在於晨呢?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經過了一晚上的睡眠,大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處在一種清醒亢奮的狀態,讀書學習的識記效果會更好一些。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大腦在一天內存在著四個變化周期:第一個周期是清晨六至七點,此時大腦已在睡眠過程中做完了對前一天所輸入信息的整編工作,加之一早起來沒有前攝抑製作用的幹擾,因而,看書學習,識記印象清晰。第二個周期是上午八至十點,經過幾個小時活動的恢複,章 係統化。由此可見,我們的人腦並不像電腦那樣可以連續不停的運轉,也不像電腦那樣在任何時間都能保持相同的旺盛“精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書學習中要遵循人體生物鍾規律,講求科學用腦。在生活中,有些人特別是一些青年朋友,立誌成才,發奮讀書,學習古人,“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晝夜兼程,這種惜時如金刻苦讀書的精神固然可貴,尤其比起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來說,更是令人欽佩。但是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長期連續地疲勞作戰,破壞了人體生物鍾規律,往往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久而久之甚至會導致生理上的疾病。
為什麼違背了生物鍾規律就會欲速不達甚至導致生理上的疾病呢?這是因為大腦在連續不斷工作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活性物質,也積累了不少代謝廢物,從而使得神經細胞由興奮狀態逐步轉入抑製狀態。這種抑製狀態的發生具有很大的價值,它具有一種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使這些細胞不致遭受破壞。當我們工作或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感到精神渙散,效果下降,這就是疲勞來臨的信號,一旦有了這種感覺一般就要進行休息,以便使神經細胞重新聚集活性物質,恢複它的正常機能。如果無視疲勞信號的警告,仍然堅持疲勞作戰,長期發展下去就可能轉變為過度疲勞或神經衰弱,一天到晚總覺周身酸懶乏力,食欲不振,頭痛,昏暈,不能安眠和特別興奮等等,嚴重時甚至不能堅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有些青年朋友,依仗自己年紀輕,精力旺盛,往往玩起來激情迸發沒有節製,學起來也晝夜兼程連軸轉,打疲勞戰,不遵循人體生物鍾規律,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與自己的美好願望南轅北轍,既無法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又弄垮了身體,實在是得不償失。當然,這決非一概反對下苦工夫努力攻讀,倡導人們在讀書求學的時候淺嚐輒止,滿足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而是說在刻苦攻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科學用腦和科學方法,“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的先賢遺訓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生命在於運動,有運動就有節奏,有節奏就有規律,科學地認識規律,並且遵循和把握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使我們健康地邁向生活,在生活的漫長道路上追求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事實上,人體生物鍾規律一旦被打亂,讀書學習的效率就很成問題。古今中外的許多專家學者,在看書工作之餘,總是抓緊時間散散步、打打球、聽聽音樂,或是搞點別的什麼健身活動,就是為了使自己長時間緊繃著的神經能夠得以休息,使生物鍾得以按照正常的節律進行工作,以便使自己讀書學習時始終處於最佳智力狀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盡可能高的效率。古語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細細咂摸個中三昧,似與認識和遵循生物鍾規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8.讀書猶如吃飯
吃飯與讀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兩者又委實有不少共同的規律可循。
首先,吃飯與讀書,對於維持人的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
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認為,人的健康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人們要保持生理健康,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不能不吃飯,其道理毋須贅言。同理,人們要保持心理健康,保持積極的心境和高尚的情趣,也需要不斷從精神食糧中攝取營養,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讀書。著名科學家蘇步青教授曾撰文指出:不讀書的人是廢人。蘇教授還說:“美國的企業家絕大多數是學士、碩士、博士,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靠的是教育、人才。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知識升值是必然趨勢。”可見,讀書無用論是患了短視症。
其次,吃飯與讀書,都需要擇其善者而納之。人們吃飯,必須有所選擇,要講究食物的營養,考慮腸胃的消化能力。讀書也是一樣,必須有所棄取,堅持讀好書,不讀壞書。一位偉人說得好:“壞書是靈魂的毒藥,讀的越少越好,而好書則多多益善……”如果良莠不分,像老牛闖進菜園子一味地狼吞虎咽,甚至被某些壞書迷住心竅,那就非但不能從中吸取營養,反而會大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