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讀書絮語(2)(2 / 3)

再次,吃飯與讀書,都不能企求“一口吃個胖子”。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而且一日三餐,日複一日。讀書需一頁一頁、一本一本地讀,而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果讀了一兩本書,便因為沒能從中學得經邦濟世之道,治國發家之術,而從此與書本絕緣,那無異於吃了一頓飯沒能長高長胖而負氣絕食。讀書是很需要有點這種“磨杵”精神的。有人做過統計:

一個人如果能堅持每天讀15分鍾書,以每分鍾讀300字的速度計算,每天可讀4500字,一年可讀150多萬字:如果是8萬字左右的書,一年可讀20多本,一生可讀1000多本。日積月累,受益無窮。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然而,厭惡讀書或者從不讀書者,世間又有多少呢?

9.讀書與對話

當你打開一本書,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將同它的作者進行一場對話?

對話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詞”。和領導交流思想是對話,與朋友談天說地是對話,讀書也是對話,所不同的是,我們同領導、朋友間的對話是依靠聲波的傳播麵對麵地交談,而讀書則是借助於文字為媒體在讀者與作者間進行的心對心的“互感”。一個人如果不喜歡讀書,他能夠同別人進行交談的機會就少得可憐,章 中國人和外國人、普通人和偉人)廣泛對話的機會,盡情地享受這種高尚的樂趣。因為,當我們打開一本書開始閱讀,便立即進入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在書的世界裏,我們可以在瞬間衝破時間與空間的阻礙,完全憑自己的意願,去選擇自己樂意與之對話的對象。

讀書使我們擁有了眾多的朋友。當我們置身於書的世界,一如少長鹹集,群賢畢至,無拘無束地進行暢快的對話。如果我們讀的是一本古書,便跨越了一個又一個世紀,請出長眠已久的先哲,聽他娓娓道來,同他討論“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古老哲學話題;如果我們讀的是一本外國書,便頃刻遠涉重洋,與章 愛迪生、巴爾紮克的仰慕和敬意;如果我們讀的是國內某位現代著作者的書,不管與他相識還是不相識,都可以相互敞開心扉,促膝長談。

讀書不能沒有對話。沒有對話,讀者和作者之間便無法產生心靈的“共振”,作者無法將自己的閃光思想和宏大睿智傳導給讀者,讀者也無法從閱讀中獲取知識的瑰寶,得到精神的娛樂。沒有對話,書便不再是一頭連著作者一頭係著讀者的“信息站”,而成為橫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堵高牆。因為,書海浩瀚,良莠混雜,隻有通過對話,讀者才能從那密密麻麻的方塊字後麵看清著作者那顆跳動著的心,從而對書有所選擇,有所棄取,做到隻讀好書而不讀壞書。著書立說,是為立言,我國自古有“言為心聲”的說法,其實,讀書也是需要有“心聲”的,隻有當作者的心聲與讀者的心聲撞擊在一起的時候,雙方才能在章 多層次的。美國著名學者阿德勒和多留恩,在其所著《怎樣閱讀一本書》中提出了三種閱讀方法:審查性閱讀,即通過快速粗粗瀏覽,確定該書是否值得一讀;分析性閱讀,即通過較為仔細的閱讀,分析該書的內容、結構、主題、題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基本觀點;綜合性閱讀,即通過對同類主題或題材的多本書比較閱讀,重複閱讀,歸納綜合,以期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這三種閱讀方法,實際上是角度和層次不同的三種對話:第一種是初次對話,“探礦”以決定取舍;第二種是複次對話,“采礦”以有所收獲;第三種是多元對話,“煉礦”以攝取精華。

(原載《陝西日報》1989年6月24日)

10.無事亂翻書

“有情寄翰墨,無事亂翻書。”這是我書房正麵牆上掛著的一副對聯。每當我伏案讀書寫作,不經意間瞥見這副對聯,腦海裏頓時又映現出這樣兩句禪詩:“獨自支頤經窗下,一片閑雲入戶來。”我不學禪,不知道這詩句裏究竟蘊涵著什麼禪機,但卻每每覺得“無事亂翻書”幾個字恍若閑雲入戶,在我的眼前飄渺繚繞,細細咂摸,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無事亂翻書是一種習慣,一種有百益絕無一害的良好習慣。所謂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重複性、穩定性、傾向性的行為方式。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決定了人們生活習慣的多種多樣,但是不管習慣的種類多麼繁雜,我們都可以把它們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良好的習慣和不良的習慣。不良的習慣就像一隻隱形魔掌,將人一步步推向黑暗的深淵而使人渾然不覺,良好的習慣則猶如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使人一步步走向進步與光明。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習慣中,沿著生活習慣鋪就的道路漸次走近自己的人生終點,至於是沿著一條自強不息的奮進道路走進天堂上升為天使,還是沿著一條懶散懈怠的混日子道路成為平庸之輩,抑或是沿著一條汙穢陰暗的道路跌進地獄墮落為魔鬼,看一看他生活在什麼樣的習慣中便一目了然。無事亂翻書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一個人倘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習慣中,便意味著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一生將拒絕墮落,遠離平庸,竭盡全力去創造人生的輝煌。正如高爾基所說:每一本書都好像是一級階梯,我拾級而上,從動物上升為人。熱愛讀書使我的智慧和心靈受到鼓舞,幫助我從生活的泥沼裏爬出來,如果沒有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我會在泥沼中被愚蠢和庸俗窒息而死。

無事亂翻書是一種幸福,一種頃刻擺脫世事煩擾盡情神遊理想王國的幸福。人生的路曲折而漫長,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倘一天到晚且日複一日徘徊在生活的煩惱與無奈的陰影之中,實在苦不堪言。按照英國著名文學家毛姆的觀點,一個人一旦養成了無事亂翻書的良好習慣,他便親手為自己築起一個擺脫世事煩擾的“避難所”,在章 最能持久、最能使人終生受用無窮。”享受無事亂翻書帶來的樂趣和幸福,不受時間和條件的束縛不管時間長短,條件優劣,一俟有空閑,便隨手捧起書本,走進自己意欲神遊的理想王國之中,可謂“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倘遇緊要事不得不分身時,即可立刻放下,一旦事畢,又可重新回到自己閱讀的世界裏;不受書籍種類和體裁的限製正如一位偉人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哲學使人深刻,數學使人精密,詩詞曲賦使人靈秀,道德倫理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散文使人領略文字的清麗秀美,小說使人窺見世間百態,諸子百家使人感受氣象萬千,正所謂凡有所讀,皆成其樂;不受歲月更替季節變換的影響舊時,有人曾作《四季讀書歌》雲: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稀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寸陽分陰須愛惜,休負春色好時光。

夏讀書,日正長,打開書,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燈下苦讀聲朗朗。荷花池畔風光好,芭蕉樹下氣候涼。驕陽似火氣莫躁,心靜如水戀書香。

秋讀書,玉露涼,鑽科研,學文章。晨鍾暮鼓催人急,燕去雁來促我忙。菊燦疏籬情寂寞,楓紅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無成空自傷。

冬讀書,年去忙,翻古典,細思量。掛角負薪稱李密,囊螢映雪有孫康。圍爐向火好勤讀,踏雪尋梅莫亂逛。丈夫欲隨平生誌,鐵硯磨穿讀寒窗。

無事亂翻書是一種希望,一種播種,在閑暇土地上生長著未來人生輝煌的希望。一位偉人說,人的差別產生於業餘時間。業餘即閑暇“無事”之時,一個人在章 一行行、一頁頁的閱讀聲中生根開花,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翻動冊頁的摩挲聲中積澱著人生未來的智慧、高尚和儒雅。有這樣一個寓言:上帝用同一個模子造了100個人,擬讓他們在人間積滿功德後選為天使,結果隻有三個人不負上帝所望,如期修得功德圓滿而躋身天界,其餘的人有的由於不求進取而流於平庸,有的由於喜愛凡塵而自願留在人間,有的由於耽於酒色金錢而墮身煉獄。上帝大惑不解:為什麼用同一個模子造出的人竟如此之不同?遂派太白金星率工作組深入人間調研,得出的結論令人回味悠長這種差別產生於有沒有無事亂翻書的習慣,那三個脫掉肉體凡胎而成為天使的人,都是手不釋卷嗜書如命的人,倘一日不亂翻書便食不甘味,寢不安席。麵對著這樣的調研結論,上帝久久地凝視著他造人的模子唏噓不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