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可貴的“戀書情結”
隨著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傳播,弗氏學說中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被人們克隆出無盡的“情結係列”,諸如戀鄉情結、戀舊情結、戀網情結、戀友情結、戀書情結等等。在時下流行的所有“情結係列”中,我以為最可貴最值得推崇的是戀書情結。
說到戀書情結,我不由想起了最近讀到的一篇文章《永遠的天一閣》中一個淒婉的故事:清代嘉慶年間,寧波有位貌美聰慧的才女錢繡雲,自幼勤奮好學,酷愛讀書,為求得登天一閣讀書的機會,竟托時任寧波知府的姑丈邱鐵卿為媒,與天一閣的主人範氏家族中的秀才範邦柱結為伉儷。婚後的錢繡雲如釋重負,以為做了範家的媳婦就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大大方方地登閣讀書了,但萬萬沒有想到已經身為範家媳婦的她仍然隻能望閣興歎,因為範家族規不允許任何婦女進入天一閣。多年希冀的破滅竟使錢繡雲鬱鬱含恨而終,彌留之際囑丈夫將其葬於閣邊,以使自己的靈魂能夠登閣讀書,使其繞心縈懷的戀書情結有所寄托,了卻一生嗜書如命的夙願。
讀罷這個淒婉的故事,我的心為之震顫了!我是一個絕對的無神論者,然而,我寧願相信二百多年來那古色古香的天一閣裏,始終有一縷芳魂伴著青燈黃卷讀得如醉如癡,而且永遠不受任何幹擾地一直讀下去。讓一個弱女子為自己的戀書情結付出聖潔的愛情和唯一的生命,死後仍然把她的靈魂關在天一閣的大門之外,使其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為自己的戀書情結忍受痛苦和煎熬,我們於心何忍?
正如章 愛書、讀書、藏書的佳話史不絕書,千古流傳,諸如負薪讀書、挾策讀書、映月讀書、三餘讀書、牛角掛書、高鳳流麥、溫舒編蒲、劉向燃藜、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磨穿鐵硯、帶經而鋤、韋編三絕等等。章 “學也,祿在其中”、“學而優則仕”之類。章 求名、求利,或為滿足個人的其他某種私欲而讀書的價值導向,雖然有些在客觀上也能起到推動人們讀書求學勵誌上進的作用,但它對人們靈魂的腐蝕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曆史上曆朝曆代讀書人隊伍中衍生出的敗類,固然各有其具體緣由,究其根本,恐怕大都可從他們讀書為學的價值取向上找到源頭。南宋秦檜,論才學乃狀元及第,論地位曾兩任宰相,可謂飽讀詩書,位極人臣,最終竟淪落為禍國殃民,遭萬世唾罵的千古罪人。倘若秦檜當年在讀書求學的道路上,心中稍有些許錢繡雲的戀書情結,說不定會成為一代名相,退一萬步也不會出現如今“世間宋後少名檜,人到墳前悔姓秦”的現象。
誠然,像錢繡雲那樣為了讀書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甘願“芳魂孤燈伴黃卷”的做法也未必可取,然而,她那一塵不染冰清玉潔的戀書情結無疑應當成為人們的萬事圭臬。錢繡雲戀書情結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走出了為滿足個人的某種私欲而讀書的狹隘天地,實現了頭腳倒置的讀書觀的複位,即不是為滿足個人的某種私欲而讀書,而是為讀書勇於和樂於放棄自己的所有私欲,使讀書本身真正成為一種“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在中央電視台《大家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問當代數學泰鬥陳省身:“您認為中國的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陳省身沒有正麵回答,卻講了章 設備、先進的觀測手段和實驗條件等等,然而,我們最缺乏的恐怕還是錢繡雲那完全擺脫了功利目的的冰清玉潔的戀書情節。
12.跨越遙遠時空的晤談
笛卡爾說,讀書是同最為高尚的前人的談話。
仰望夜空,群星璀璨,不由想起了古老的民間傳說:大凡世間人傑,必有一顆與之相對應的星星懸掛於蒼穹。如是說來,乘風而上,走近群星,也就走近了古今中外早已作古的科壇泰鬥,學界名家。然而,星海浩瀚,即使在航空航天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無法乘著航天飛機或宇宙飛船逐一遍訪群星,求學問津。所幸天無絕人之路,隻要我們捧起書本,即可瞬間穿過悠悠曆史長廊,跨越遙遠的時空,邀古今中外的先哲前賢,同他們兩相麵對,促膝長談:
我們可以去領略孔子的雍容博雅和循循善誘;莊子的奇氣襲人和瀟灑飄逸;荀子的嚴謹縝密和議論風聲;孟子的靈活善譬和滔滔雄辯。
我們可以到大不列顛博物館請求大口大口抽著雪茄的馬克思,給我們講述貨幣向資本嬗變的秘密;到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中,去觀賞19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的生動畫麵;到雨果的《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中,去體察那眾多人物的喜怒哀樂;到但丁的《神曲》中,去體驗“地獄”、“煉獄”、“天堂”的痛苦與歡娛。
我們可以隨同施耐庵到水泊梁山的聚義大廳,向那裏的108條好漢切磋十八般武藝;隨同曹雪芹到大觀園裏的桃花詩社,同金陵十二釵一起寫詩作賦;隨同魯迅到他的《且介亭》談天說地,聽他講述如何在當年的文壇上叱吒風雲,馳騁鏖戰;隨同老舍到他的《茶館》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茶,去審視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遷。
我們還可以到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去做客,去拜會他的“哲學王”和“巨匠”,向他們討教“摹本”和“摹本的摹本”問題;到亞裏士多德的“呂克昂學校”去覓一張課桌,聽這位“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講述形式邏輯和他的“四因說”;同德漠克利特討論構成人的靈魂的諸原子究竟為何物,人又怎樣才能達到所謂“真正的幸福境界”;向赫拉克利特請教為什麼“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而它又“隻有人的腳那麼寬”。
我們還可以跟隨巴金老人到他的《家》中,去感受《春》和《秋》的韻味;跟隨錢鍾書到他的《圍城》裏,去向他請教緣何“城裏的人都想出來,城外的人又都想擁進城去”;
跟隨賈平凹去探訪《雞窩凹人家》,聽他吟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跟隨餘秋雨去進行《文化苦旅》,?過《霜冷長河》,去閱讀《山居筆記》,感受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千古一歎》,體味《行者無疆》的甘苦和雅趣。
哦,原來這世界是如此的浩瀚無垠,如此的絢麗多彩,如此的充滿愛恨情愁!古今中外的所有這一切緣何都曆曆在目?
不同時代不同膚色的偉人巨匠緣何都成為我們的座上賓?因為我們捧起了書本,坐在了書桌前。
13.論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章 用、恨、少。
先說用。書到用時而恨其少,這首先反映了人們在客觀現實麵前對過去讀書求學過程中惰性心理的一種自我批判。古諺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工作的壓力還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時候,當眼前尚無衣食之憂和生存發展之虞的時候,當生活之路一帆風順的時候,便將讀書求學放在了腦後。當然,不讀書者會有不讀書的種種理由,然而不管這理由有千條萬條,它的背後隻有一個字懶。這顆懶的種子在生活的泥土裏悄悄地生根發芽,悄悄地開花結果,悠哉閑哉的日子倒也過得輕鬆愜意,有滋有味,然而好景不長,一旦到了“用”的時候,埋下懶種子的人便真正嚐到了這顆苦果的滋味。事到如今,雖古語有“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之說,然亦有“船到江心補漏遲”之論,於此兩種截然悖反的宏論之間,不管我們信從哪一種,倘若真的以為“亡羊”不是一種損失,恐怕有掩耳盜鈴之嫌。在“用”的懸劍警示下,能夠感受到昔日“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