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讀書絮語(3)(1 / 3)

的切膚之痛,感受到在走向未來的征途上肩上承受責任之重和腹中藏書之少的矛盾危機,章 反複性和漸進性的統一,客觀物質世界是人們永遠讀不盡、摸不透也永遠百折不撓地努力持續讀下去的天然大書。在一遍又一遍地解讀章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次說恨。用時覺少而生恨,一個恨字,既把人們在客觀事物麵前腹無運籌良謀、手無應對之策的尷尬與困窘寫得活靈活現,又把對昨日放縱時光流逝而無所作為的懺悔表現得形神畢肖,把悔恨交集痛定思痛後的棄舊圖新和神勇振奮描繪得躍躍欲試。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這裏所說的“恨”,就其思想境界而論,當在恥與勇之間,就其載荷功能而論,當是由恥向勇轉化的必由之路或必需的中介環節。倘或某個人因為不學無術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尷尬,他為此深深引以為恥僅僅是引以為恥而已,那麼,他同勇之間哪怕是隻有毫厘之差,這毫厘之差卻是永遠的千裏之遙,因而他將永遠無法跳出“尷尬知恥尷尬”的生活周期律,永遠與勇無一麵之緣。隻有當他在遭遇尷尬之後,使自己的情感在深以為恥的基礎上升華到了恨的境界,才使得由恥向勇的轉化有了情感的衝擊力和現實的可能性。當然,具體到每一個人而言,在具備了這種情感的衝擊力和現實的可能性之後能否實現由恥向勇的轉化,還要看他是否把自己的情感和決心付諸於行動。我們應當讚歎孔子的偉大,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他就垂示我們,知恥和勇之間僅差那麼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是“近乎”,而這個“近乎”是什麼呢?

善於“引而不發,導而弗牽”的孔子不說了,留給我們自己來悟。我們悟出了什麼?恨和行動。

再說少。為什麼書到用時方恨“少”呢?此處所謂少恐怕有真假之別。所謂真少,即真的“腦中羞澀”,腹中空空,胸無點墨,唱的是著著實實的“空城計”,當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厄,自然就捉襟見肘,無一兵一卒可派,到頭來隻能歎一聲“書到用時方恨少”,眼睜睜無可奈何花落去。據說,李鴻章有位不學無術的親戚,居然異想天開試圖通過科舉致仕,考場上麵對著天書般的試卷自然大眼瞪小眼,一籌莫展,陷入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和無奈之中,別無他途,隻好打出了李鴻章這張“王牌”在試卷上寫下“我是李中堂大人之親妻(戚)”交卷了事。主考官看到這張試卷不由忍俊不禁,提筆旁批道:“故吾不敢娶(取)也。”所謂假少,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非可用,書倒是讀了不少,隻可惜讀書時沒有選擇,沒有計劃和目標,一味地跟著感覺走,修德檢行之書,經世致用之學,一無所讀,甚或裝了滿腹汙染感官玷汙靈魂的文字垃圾,一旦麵對紛繁複雜的客觀世界,自然就無所措手足;一種是學無以致用,雖然讀得滿腹詩書,但隻掌握了書本的死知識或一些死條條,無力突破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瓶頸,特別是當麵對著客觀世界的某些富有挑戰性的場麵需要立即“出招”或“支招”時,更是覺得老虎吃刺蝟有勁使不上又無處下口。

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曆史人物頗值得一提,一個是戰國時的趙將趙括,一個是三國時的蜀將馬謖,兩個人都學得滿腹文韜武略,且在當時頗負盛名,然平生所學不過是些許僵死的教條,唯能紙上談兵而已。前者長平一戰致趙卒40多萬被秦軍坑殺,從而使趙國從此國勢式微,從根本上喪失了參與群雄逐鹿的資格;後者銜命守街亭失陷,使蜀軍功虧一簣,從此一蹶不振,使諸葛亮“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偉業毀於一旦。

14.人生“三日”貴在今

人生唯三日:昨日、今日和明日。我們從昨日已經凝固的曆史中走來,在今日正在凝固的舞台上粉墨登場,並從這裏走進明日的希冀和憧憬裏。古人曾賦《昨日詩》《今日詩》和《明日歌》,奉勸人們不要為昨日時光的流逝和碌碌無為而扼腕長歎,不要為今日的偷懶和虛擲光陰而渾然不覺,不要為明日時間的富有和倏忽將至而聊以自慰,而應當緊緊抓住今日,惜時如金,有所作為。詩曰: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

昨日凝固成曆史,成事立業在今朝。

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時間的一維性特點決定了昨日永遠靜立不動且不可改變,明日近在眼前卻又咫尺天涯,我們所能把握的唯有今日,唯有現在。時間是大自然對生命的恩賜,誰獲得了生命,也就同時獲得了時間,一旦失去生命,也同時失去了時間,所以說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但它本身並不代表生命的價值。生命的不同價值,是不同的生命個體在相同或不同的時間裏各自不同的特殊運動所鑄就的,因而,尋找生命價值的源頭就隻能循著時間的長河溯流而上,於是我們發現這個源頭就在“今日”,或者說就在現在。

怎樣才能避免“但知悔昨日”,走出“我生待明日”,真正做到“努力請從今日始”呢?

首先是不以昨日學無所獲而厭讀。讀書求學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當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借用古代三位著名詩人的詞句來形容讀書治學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個人學養大廈的營建,遠不像建築工人壘磚砌石建造高樓大廈那樣,每天都能看見牆體在漸漸增高,而是像往一張充值磁盤輸入價值量,充值之前與充值之後從外觀上根本看不出有什麼兩樣。當然,隻要我們每天都傾心盡力地“壘磚砌石”,我們學養大廈的牆體實際上也在日漸增高,隻不過我們不能通過自己的感官每天都看到或摸到它罷了。學養大廈營建過程的這種“隱形”性質,往往使我們對昨日的讀書求學成果產生懷疑:凝目回首,衣帶漸寬,書讀了不少,時間耗去了那麼多,可是究竟取得了多少進步呢?讀這些書之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同呢?沒有。再加上急功近利心理的作祟,於是,厭倦情緒油然而生,從而也喪失了今天繼續讀書求學的信心和動力。用心體悟王國維先生關於讀書求學“三個境界”的比喻,對於我們深刻理解讀書求學過程的漫長與艱辛,保持健康向上的心境,緊緊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營建自己的學養大廈,或許會有所啟迪。

其次是不因“等待明日”而推遲讀。“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然明日雖多它尚不確實。所謂不確實,是指明日並不像今天或現在一樣就在我們的把握之中,它像天上的雲彩一樣,舉目可見,但我們現在又無法伸手去捉住它,至於明天那雲裏會不會滴出雨來,既要看那雲團裏蘊含有多少水氣,更要看明天的天氣變化,說不定什麼時候眼看要下雨了,驟然狂風大作,把那雲一古腦兒吹到天邊去。所以,寧肯把不太急的事推到明天去做,決不把今日可讀之書推到明日去讀,即使那書就放在你的書桌上或書櫃裏,即使你覺得明天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把今天所耽誤的時間補回來。明代《澤山雜記》記載了洪武年間禦史大夫景清的一則故事:

景清倜儻尚大節,領鄉薦,遊國學。時同舍生有秘書,清求而不與。固請,約明旦即還書。生旦往祭酒。清即持所假書,往見,曰:此清燈窗所業書。

即誦輒卷。祭酒問生,生不能誦一詞。祭酒叱生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