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姆津

卡拉姆津,1766年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1780~1783年就讀於莫斯科私立寄宿中學,同時在莫斯科大學旁聽。他一生受法、德啟蒙思想家影響很大。

1787年,卡拉姆津開始發表文學譯作。1789~1790年遊曆西歐,回國後創辦文學月刊《莫斯科雜誌》(1791~1792),並陸續刊登他的《一個俄國旅行家的書信》和小說《苦命的麗莎》(1792)以及文論、劇評和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創作。

卡拉姆津在其創作中宣傳貴族感傷主義,挑戰當時居統治地位的古典主義。他主張從日常生活中擷取題材,用農民、小貴族等作為主人公,強調他們的內心感受和不幸遭遇,在作品中使用比較清新生動的口語。但卡拉姆津無意反對封建製度,其政治理想隻限於開明君主製。

1802~1803年,卡拉姆津主編保守的文學和政治半月刊《歐羅巴導報》,並發表中篇曆史小說《諾夫哥羅德征服記》,以證明專製政體的優越性。他從1804年起全力撰寫12卷本的《俄羅斯國家史》(1816~1829),上起遠古,下迄17世紀,主旨仍在維護君權,但文筆清麗,資料豐富,為普希金的《鮑裏斯·戈都諾夫》和19世紀30年代俄國許多曆史劇提供了基本素材。

卡拉姆津認為主宰曆史的是偉大人物,他的任務則是用心理分析方法去揭示這些人物的行為動機,闡明曆史事件。由於他的溫和的保守主義,他被稱為精神上的斯拉夫派之父。

馬爾林斯基

馬爾林斯基,1797年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原名亞曆山大·亞曆山大羅維奇·別斯土舍夫。1824年參加十二月黨人的團體“北社”,曾率領部隊參加起義,失敗後被判死刑,後改為流放西伯利亞雅庫次克服苦役。1829年被遣送高加索當兵,在同山民作戰中陣亡。

馬爾林斯基於1818年開始發表作品。1822年同別列耶夫認識後,共同寫過一些反對沙俄政府的鼓動性的詩歌,並合編《北極星》從刊(1823~1825)。

他的創作旺盛時期是在30年代,其時寫有中篇小說《貝洛左爾中尉》(1831)、《阿瑪拉特老爺》(1832)、《戰艦“希望”號》(1833)、《姆拉·努爾》(1836)等作品。

馬爾林斯基在作品中以絢麗的文筆描寫異域風光,賦予英雄人物以強烈的感情,為俄國新的浪漫主義小說奠定了基礎。別林斯基曾說,“人們認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散文中的普希金”,高度肯定他在俄國文學史上的成就,但同時也批評他追求華麗的辭藻和表麵的效果。

普希金

普希金,1799年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同時,他也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奠基人。

他青年時代謳歌自由、反對專製的政治抒情詩,如《自由頌》等,流傳極廣,引起了沙皇的憤怒。1820年5月,詩人被流放到南方。由於普希金繼續歌頌自由,後來過著顛沛流離和實際上被幽禁的生活。

在流放期中,普希金創作了《高加索的囚徒》(1821)、《強盜兄弟》(1822)和《茨岡》(1824)等長詩,曆史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1825),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中心部分,此外,還寫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沙皇政府企圖籠絡詩人為專製製度服務。但普希金依然高唱“舊日的頌歌”,寫了懷念和歌頌十二月黨人的詩《致西伯利亞》(1827)等。1830年秋普希金在領地包爾金諾度過3個月。《葉甫蓋尼·奧涅金》八、九章,《別爾金小說集》、4個小悲劇和30多首抒情詩都在這時完成。30年代普希金還寫了長詩《青銅騎士》(1833)、中篇《黑桃皇後》(1833)、《杜布羅夫斯基》(1833)、《上尉的女兒》(1836)及不少更加樸素、完美的抒情詩。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年輕美麗的妻子的事與法國七月革命時的逃亡者丹特士決鬥,於1月29日逝世,年僅37歲。決鬥事件與沙皇政府的陰謀有聯係。普希金的死震動了俄羅斯。普希金短促的一生,是反對沙皇專製勢力的一生,是為人民歌唱的一生。他在《致詩人》(1830)一詩中就表明:詩人不應取悅於上流社會,不要計較他們的批評。《紀念碑》(1836)一詩則是他對自己一生創作的總結,他用詩作“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紀念碑”他相信人民將來必然會承認他的勞績,因此他對上流社會的毀譽褒貶抱著同樣冷漠的態度。

普希金一生創作了800多首抒情詩。他被稱為俄國現實主義抒情詩之父。普希金的抒情詩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語言生動優美,大體包括政治抒情詩(如《自由頌》、《致卡達耶夫》、《毒樹》、《致西伯利亞》、《阿裏昂》),關於大自然的詩(如《致大海》、《秋》、《烏雲》、《我又造訪了……》),關於友誼和愛情的詩(如《十月十九日》、《致凱恩》、《我曾愛過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及關於詩與詩人題材的詩(如《先知》、《致詩人》、《回聲》、《紀念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