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岡》(1824)是普希金在南方流放時期所寫的一組浪漫主義長詩中的一篇。長詩的主人公貴族青年阿樂哥厭倦城市生活,自願到茨岡人中過流浪生活,與茨岡女郎真妃兒相愛結合。但後來,當真妃兒愛上另一個人時,阿樂哥終於抑製不住自己,去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阿樂哥不了解,也不尊重淳樸的茨岡人的生活權利。而老茨岡則完全是另一種性格,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妻子丟下兒女離開他而打算複仇。普希金在阿樂哥身上揭露了貴族階級的利己主義思想、習慣和矛盾。原來的封建社會環境和教養在阿樂哥心裏形成的道德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在這裏,普希金譴責了拜倫所歌頌的個人主義英雄,批判了阿樂哥生長的“文明的上流社會”,但同時,普希金對茨岡人放浪不羈的生活也有所美化。

《驛站長》是《別爾金故事集》(1830)所包括的5個短篇中最優秀的一篇小說。寫一個地位低微的驛站長維林常受各種達官貴人的侮辱,他唯一心愛的是他的美麗的女兒。但一天,忽然一個旅客把他女兒拐騙走了。過了幾年,女兒就被折磨而死,驛站長過著孤獨無依的晚年。這篇小說對下層人物驛站長的不幸滿懷同情,通過他的遭遇暴露了社會的不平。《驛站長》是俄國文學中第1部描寫“小人物”的短篇,它不僅標誌著俄國文學的進一步民主化,而且對於從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到契訶夫的《苦惱》的整個19世紀俄國文學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傳統有深遠的影響。

30年代普希金對農民問題特別關心,創作了《杜布羅夫斯基》(1833)和《上尉的女兒》(1836)兩個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直接描寫了18世紀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普希金30年代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俄國文學上第1部描寫農民起義的現實主義作品。

《上尉的女兒》以主人公、貴族青年軍官格裏尼約夫回憶的形式寫成。小說的重大成就是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布加喬夫的形象。普希金筆下的布加喬夫聰明、風趣、“樸素不凡”、“十分可愛”,同時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他仇視貴族,寧死不屈。當格利尼約夫問他為什麼要起義時,他講了一個老鷹和烏鴉的童話作為回答。老鷹說:“不!烏鴉兄弟,與其吃死屍活300年,不如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鮮血。”小說另一突出成就是對混入起義隊伍的投機善變的軍官施伐勃林的刻畫。這一形象的塑造是普希金現實主義的勝利。但普希金對農民起義的態度是矛盾的,既有同情和讚揚,也有曲解和歪曲,同時他美化了女皇。

在藝術上,《上尉的女兒》巧妙地把家庭紀事、個人遭遇和曆史事件3者結合在一起。在不大的篇幅裏,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內容。小說充分體現了普希金的樸素、簡潔、圓熟和明快的散文風格。

丘特切夫

丘特切夫,1803年生於一個傳統的貴族家庭。1819年進莫斯科大學語文係。從1822年起先後在俄國駐慕尼黑、都靈等地外交機關任職20年。

在德國時曾與哲學家謝林和詩人海涅相識。哲學觀點受謝林唯心主義影響,政治觀點接近斯拉夫派,但因長期受歐洲影響而有所不同。詩歌創作被視為“純藝術派”,也與費特、邁科夫互異。

30年代後開始在莫斯科刊物上發表詩作,並未引起注意。1836年他的詩受到普希金讚賞。1854年他的詩集第一次出版後,博得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評。

杜勃羅留波夫認為,費特的詩隻能捕捉自然的瞬息印象,而丘特切夫的詩則除描寫自然外,還有熱烈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考。

丘特切夫的詩集第2次出版於1868年。他一生的詩作有400首左右。早期個別的詩有明確的社會意義,其他大多為哲理、愛情、風景詩。他的詩有現實生活的基礎。

他肯定重大社會變革的必要,同時又懼怕革命,因此詩中常反映出對革命風暴的預感和心靈的不安狀態。他的情詩描寫細膩,常常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來突出主人公內心的感受。在表現自然風景方麵,他善於刻畫季節的變化。

果戈理

果戈理,1809年出生於烏克蘭的小地主家庭。他的早期創作具有浪漫主義色彩,1831~1832年發表的《狄康卡近鄉夜話》是他的成名作,這是一部烏克蘭民間故事集。1835年,果戈理寫了小說集《密爾格拉得》和《小品集》,這是作家的現實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小品集》中的小說後又被收入《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1),《故事集》多方麵地反映了充滿矛盾的彼得堡社會生活。

果戈理繼承了普希金《驛站長》的人道主義精神,在《狂人日記》(1835)和《外套》(1841)中描寫了官僚製度統治下的“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深刻地揭露出社會的貧富懸殊,提出反對等級製度的民主主義思想。1836年果戈理又創作了劇本《欽差大臣》。果戈理最傑出的代表作是《死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