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風格主要特點是樸素。他力求最充分最確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他雖然在藝術上要求嚴格,像《戰爭與和平》就7易其稿,卻不單純以技巧取勝,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長的複合句,而隻尋求最大的表現力。晚年,他的藝術有顯著的變化。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簡潔,不寫感受的整個過程,隻寫心理過程的各個階段的主要環節;有時采取戲劇的方法,通過行動和對白來表現。不寫性格的順序發展過程,而寫突然事故引起的決定性轉變。在結構上,為了表現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敘的方法;為了集中,長篇小說也不再多用線索,而用單線索逐漸展開的方式。在語言上,則力求質樸洗練和淺顯易懂,接近民間故事。

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的頂峰之一。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德等國翻譯出版。70~80年代之交以《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俄國熱”的主要對象。

80~90年代法、英等國最早論述他的評論家,都承認他的現實主義創作對自己國家文學的振興作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長的進步作家法朗士、羅曼·羅蘭、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德萊塞、蕭伯納、高爾斯華綏以及其他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國,1900年就出現評價他的文字,1907年評介過他的“宗教小說”(《主與仆》及民間故事)。1913年、1917年先後有《複活》(易名《心獄》)和《安娜·卡列尼娜》(易名《安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譯本。

“五四”前後,托爾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譯成中文。抗戰期間分別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揚翻譯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托爾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譯出版,而且根據原文翻譯,不少名著都有幾種不同的譯本。

車爾尼雪夫斯基

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俄國解放運動第二時期最卓越的革命家代表,革命民主主義派領袖,唯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同時又是著名的美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列寧稱他為“唯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

車爾尼雪夫斯基於1828年7月12日生於薩拉托夫,父親是個神父。大學時期(1846~1850)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和空想社會主義觀點便已形成了,他“迫不及待地期望革命來臨”。

1850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大學畢業後,在彼得堡陸軍軍官學校當了臨時的教員,旋即被任命為薩拉托夫中學的教員。他不顧危險宣傳革命思想,決心獻身革命。1853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去彼得堡。他在《現代人》工作期間(1854~1862)正是俄國準備和實行“農奴製改革”的時期。他和杜勃羅留波夫、涅克拉索夫一起把《現代人》雜誌變成了革命民主主義派的機關刊物。改革法頒布後,車爾尼雪夫斯基和他的戰友們起草了一係列傳單。他用通俗的語言向農民分析了改革的欺騙性,直接號召農民起義,同時還從事革命組織工作。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活動引起了反動分子的恐懼和仇恨,1862年7月,反動當局卑鄙地製造假證據逮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把他關在彼得堡羅要塞。車爾尼雪夫斯基表現了革命家的英勇氣概和忠貞氣節。在獄中他用唯一可能的形式繼續進行革命宣傳,寫了長篇小說《怎麼辦》。案件的審訊延續達一年半,政府找不到任何證據來判罪,隻好無恥地收買奸細,偽造證據,1864年1月宣判服苦役14年,終身流放西伯利亞。亞曆山大二世偽善地把苦役期減為7年,流放前舉行了侮辱性的褫奪公民權儀式,但人群中投來了花束。當“罪人”被押走時,人們還尾隨不舍。在流放地車爾尼雪夫斯基繼續利用文學創作來宣傳革命思想,寫了小說《序幕》(1867~1869)。

俄國先進人士想盡方法營救。馬克思也曾多次組織力量設法營救他。當局想誘使車爾尼雪夫斯基遞書請求赦免,遭到了他的嚴正拒絕。

車爾尼雪夫斯基從1862年被捕到1883年,在監獄、苦役和流放中度過了21年,經曆了無數折磨和苦難,但他一直表現了高尚的革命氣節。1883年沙皇政府把車爾尼雪夫斯基移往阿斯特拉罕,在這個炎熱地區又被流放了6年。直到1889年6月,健康被徹底摧毀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才被允許回到故鄉薩拉多夫,同年10月一代偉人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