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雪夫斯基是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以前偉大的革命家、哲學家和美學家。他的美學代表作《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1853~1855)一反當時流行的美是觀念的產物、藝術是填補客觀現實中美的欠缺等唯心主義觀點,鮮明地提出“美是生活”,“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是“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的唯物主義見解。車爾尼雪夫斯基寫了許多文學論文。《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55~1856)是他的文學批評代表作。文章充分肯定了別林斯基文學批評的功績,指出俄國文學從普希金到果戈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批判精神的不斷加強;高度評價了果戈理所奠定的文學批判傾向;號召作家成為人民的喉舌,無情揭露當時社會的醜惡,激發人民追求美好的未來。他的文學評論善於從具體作品出發,深入闡釋作品的社會價值,巧妙地提出當時迫切的社會政治問題。此外,著名論文還有《幽會中的俄羅斯人》(1858),《托爾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戰爭小說》1856)等。
長篇小說《怎麼辦》是60年代革命民主主義文學中輝煌的作品。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在異常艱難的環境——彼得堡羅要塞中寫成這部小說的,前後隻寫了短短的4個月(1862年12月~1863年4月)。
小說描寫的女主人公薇拉·巴甫洛芙娜出身於彼得堡一個小市民家庭,她渴望自由平等。她的母親瑪麗亞貪圖富貴,要她嫁給上流社會的有錢人。在家庭教師、醫科大學生羅普霍夫革命民主主義進步思想的啟發下,薇拉思想豁然開朗。羅普霍夫為了把她從地下室般的家庭拯救出來,決定放棄學業,未畢業就工作謀生。薇拉離開了家庭,並同羅普霍夫結了婚。薇拉在革命民主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下,組織縫紉工場,采用“社會主義”原則,改善工人福利,興辦學校。羅普霍夫的同學和好友吉爾沙諾夫也是出身貧寒的平民知識分子,他們熱心為工人教書,免費為盲人治病,經常集會討論重大問題,從事革命活動。不久薇拉發現,自己雖然與羅普霍夫結了婚,卻並不愛自己的丈夫,性格也不一致。相反,她卻發現自己愛上了吉爾沙諾夫,這種感情愈來愈強烈。吉爾沙諾夫也愛上了她。但吉爾沙諾夫為了朋友的家庭幸福,盡量避免同薇拉見麵。羅普霍夫雖深愛著薇拉,但他了解薇拉和吉爾沙諾夫的真正感情後,就假裝自殺,秘密出國,改名換姓,以成全他們的愛情。這樣,薇拉就與吉爾沙諾夫結合了。後來,化名的羅普霍夫回國,並且同薇拉的女友在真正相愛中結合。兩個家庭都生活得很幸福,一直保持著親密友好的關係,並為共同的事業而努力工作。在這三個主要人物的故事中,小說還寫了革命派領袖拉赫美托夫性格成長的故事及他的一些活動。
小說通過戀愛故事,塑造了一係列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光輝形象(作品以“新人的故事”為副標題),表現了社會主義自由勞動、婦女解放和社會革命三個重大主題。作者還在作品中提出了他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的理想和新的道德準則婚姻是建立在真正的愛情基礎上而不以其他條件為轉移的,以及對對方,特別是對婦女的尊重。這部作品回答了時代的迫切問題:要反對專製農奴製度應當怎麼辦,渴望造福於祖國人民的人應當做什麼。
小說在描寫“新人”之前,展現了一卷舊世界的畫幅。這個世界的代表是小市民瑪麗亞。她的人生哲學是:我不搶人,人必搶我,寧作搶人的騙子不作被人搶的傻瓜。作者指出她的種種醜行是罪惡的社會環境促成的,在另一種合理的社會中這類人是可以被改造的。
小說的中心內容是“新人”的生活和精神麵貌。作者描寫了普通的和傑出的兩類“新人”。他們正直不阿,勤奮地學習科學,從小習慣於以自己的勞動和才智為自己開拓道路,為社會進步踏踏實實地工作。與精神苦悶、懷疑生活的“多餘人”不同,他們具有明確的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熱愛生活,敢於行動。他們也具有啟蒙者的特點,相信科學,崇尚理性。他們奉行“合理的利己主義”,主張有節製地追求個人利益,並把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在私生活上,他們提倡男女平等,相互尊重,反對愛情中的自我犧牲,因為他們認為犧牲會使對方痛苦,給自己帶來不幸。“合理的利己主義”在當時實際上是一種利他主義,既反對了順從忍受、犧牲節欲的封建道德,也打擊了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的資產者道德。但這種倫理道德仍然是從“我”,從“人的本性”的要求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