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切爾卡什》的《馬爾華》也是描寫流浪漢的名篇。女主人馬爾華在律師家當過廚娘,為了反抗婦女在家庭裏的奴隸地位,她來到海邊當了漁工。她和切爾卡什一樣,向往自由生活。她既放蕩,卻又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和尊嚴,她雖然貧窮,卻鄙視自私自利。她憎惡現實,對任何災難都無所畏懼。作者歌頌了她那落拓不羈的性格,批判了狹隘自私的華西裏父子。但馬爾華的人物性格也有局限性,她並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也不知道怎樣為自由鬥爭,隻以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安慰自己,她的反抗是無助無用的。

高爾基筆下的流浪漢,有一些人物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

1896年的《柯諾瓦洛夫》中的主人公,柯諾瓦洛夫是一個烤麵包的能手,他正直熱情,當他聽到有人朗讀描寫斯堅卡·拉辛的作品時,他那淡藍色的眼睛像焰火般發著光,為拉辛受的苦難而放聲痛哭,他對麵包房裏令人窒息的生活十分不滿,最終走向了無邊無際的草原和遼闊的大海,嚐受了流浪漢的自由生活。但柯諾瓦洛夫的命運很悲慘,後來他開始酗酒、自暴自棄、憂鬱的生活,最後竟然自殺!他的結局給人以十分沉重的打擊,在他的內心裏已有了反抗和覺醒的萌芽。

高爾基為什麼對流浪漢這麼感興趣呢?一方麵是由於19世紀末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大批城市手工業者和農村的農民破產,淪落為流浪漢,當時描寫流浪漢的非人生活,就是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抗議。另一方麵,高爾基曾經在流浪漢的隊伍中生活過,他很熟悉這種生活。他在下層人民中尋找正麵人物時,發現大多數的流浪漢都愛好自由、敢於反抗、放縱不羈、重義輕財,他們在精神上不僅高於因循守舊的小市民,而且也遠遠高於資產階級。

高爾基在運用語言方麵是一位要求極為嚴格的作家。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已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他力求形象生動、色彩鮮明、語言精煉,而且富於音樂的旋律。他廣泛地運用了隱喻、象征、對比、諷刺、誇張和擬人化等藝術手法,善於用簡練的文字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1897年,高爾基開始寫長篇小說,1899年,他的長篇小說《福馬·高捷耶夫》問世。1901年初,他又完成了中篇小說《三人》。

《福馬·高捷耶夫》的主人公福馬出身於暴發商人的家庭,他繼承了父親的全部家產和事業,但他不願和商人們同流合汙。由於福馬在同商人社會發生衝突之時,總是孤立無助,結果遭到了失敗,被認為是危險人物。後來被送進了醫院。

高爾基在小說中出色地刻畫了3個不同類型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福馬的父親是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是從船老大變成一個大富翁的。他以超人的精力,在爭奪金錢的鬥爭中,成為巨富。福馬的教父是另一種類型的資本家。他的人生格言是:“不做吃人者,就要被人吃。”他比福馬的父親陰險得多,不但能夠意識到自己階級的存在,而且會想方設法地去鞏固這個階級的地位,希望他所在的階級在政治上也成為統治者。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是福馬少年時代的同學斯莫林,他繼承了老一輩的做法,又從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學了一套新的剝削勞動者、吞並弱小同行的本領。

小說的主人公福馬無疑是俄國資產階級社會中的一個特殊人物。福馬的父親因為是晚年得子,所以對他特別寵愛。福馬從小傲慢而膽大,他父親非常喜歡他的這個樣子。父親和教父在福馬小的時候就教給他資產階級的人生道理,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出色的資本家。但福馬對這些卻毫無興趣,當他漸漸長大時,他看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罪惡,所以他不滿現實,在他的行動中,他的這種態度也流露了出來。

福馬的父親死後,他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他成了百萬家財的繼承人,但是嚴酷的現實迫使他不斷地進行思索。他最苦惱的問題是:一個人是否隻為金錢而活著。他痛苦地探討生活的意義,卻找不到答案。他有強健的身體,旺盛的精力,但是卻無處發泄。

福馬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折磨著他,於是他的不滿終於成為反抗。一天,在慶祝一條新輪船下水的宴會上,當他的教父同許多資本家舉杯喝酒的時候,福馬站出來痛罵全城的資本家:“你們這些惡棍!你們建立的不是生活,而是監獄!你們創造的是束縛人的鎖鏈!你們是殺人犯!”正當福馬痛快淋漓地揭發資產階級罪行的時候,周圍的資本家把他綁了起來。馬耶金眼看吞並福馬財產的時機已經成熟,立即宣布福馬神經錯亂,於是福馬就被送進了瘋人院。

中篇小說《三人》通過貧民窟3個青年走的3條道路,描寫了小城市居民的生活。

其中的一個青年雅可夫是酒店老板的兒子,他性情懦弱,逃避鬥爭,想通過信教來打發日子,結果也就走上了絕境。

另一個青年是鐵匠的兒子工人巴維爾,由於接近了進步知識分子索菲亞,他走了光明之路。索菲亞是郵遞員的女兒,革命小組的成員。她是《母親》中的革命知識分子先驅,是她把巴維爾指引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