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主人公伊裏亞出身於破產的農民家庭。他沒有什麼奢望,隻是想做一個小買賣人,住上一間屋子,娶上一個老婆。後來他愛上了一個妓女,卻被妓女的撫養人,一個老財迷挖苦。第二天,他偶然走進了老財迷的店鋪,一時衝動竟然把那個老財迷勒死了,順手還拿走了幾千盧布。從這以後,伊裏亞的生活好像有了保障但是心裏卻充滿了矛盾,他不滿現存的社會,最後自殺,他的生活道路是不幸的。
《三人》在當時贏得了讀者,並獲得了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的表揚。
在19世紀90年代的俄國作家中,沒有任何人像高爾基那樣具有豐富而複雜的下層社會的生活經驗,像他那樣深刻了解下層人民的疾苦,像他那樣身受老板們壓迫和剝削。高爾基的作品給當時的文壇帶來了新的氣息。
歐洲爆發工業危機的19世紀末,俄國也同樣受到了影響。
1900~1903年的危機年代裏,俄國有3000多家企業倒閉,10萬多工人被解雇。工人失業,農村破產,工人運動大規模地開展,工人們遊行示威,喊出了“打倒沙皇專製”的口號。
高爾基成為反對沙皇統治的文化主將之一。他開展廣泛的文化活動和政治活動,積極投入到工人階級革命運動中。列寧《火星報》創刊以後,他從這個報刊中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和鬥爭的力量。因為高爾基本人參加了革命實踐,又接受了列寧的革命思想,他的文學創作逐漸與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緊密地聯係起來。《海燕》的出現,標誌著高爾基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海燕》這部作品中,高爾基把自然現象都賦予了某種社會意義。如狂風、雷、閃電、烏雲等象征著黑暗的反動勢力;海鷗、企鵝、海鴨等象征著害怕革命的資產階級社會階層。而太陽則是象征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海燕則是象征著革命鬥爭中湧現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海燕是作品歌頌的中心形象。
這首詩描寫了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時的情景,在3幅自然畫麵的背景上,步步深入地刻畫了英勇搏擊,不畏艱險的海燕的形象。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裏,烏雲聽到了歡樂。”
作者描寫了暴風雨來臨之前群鳥的醜態,采用了諷刺的手法,襯托出海燕勇敢的戰鬥英姿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暴風雨來臨了,在鬥爭最關鍵的時刻,群鳥早已飛得杳無蹤跡。隻有海燕“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它由“飛翔”而“飛舞”,由“歡樂”而“大笑”,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最後,暴風雨迅猛來臨:“狂風吼叫……雷聲轟響……”當暴風雨一觸即發之際,海燕作為“勝利的預言家”發出洋溢著戰鬥豪情的呼喚:“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海燕》是一首表現時代精神、歌頌革命理想、洋溢著革命激情的戰鬥詩篇。這首詩發表以後,立即成為革命人民跟沙皇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
沙皇當局十分害怕這首詩的影響,連忙封閉了《生活》雜誌。1901年4月,又把已經患了重病的高爾基逮捕,並關進了監獄。
高爾基被關進監獄這一事件,激起了人民群眾的義憤。抗議之聲遍及整個俄國。沙皇政府不得不對公眾抗議之聲讓步,在5月的時候將高爾基釋放,改為囚禁在家中。
盡管這樣,沙皇政府仍然害怕高爾基與地下黨、工人以及革命學生發生聯係。9月的時候,沙皇政府把高爾基放逐到一個毫無生氣的小城市。但是當時高爾基的病情十分嚴重,醫生認為必須去南方治療,因而沙皇對他的迫害當時並沒有得到機會實現。高爾基的朋友們對當局施加的強大壓力終於產生了效果,10月份,他去南方休養治病。
在高爾基臨行前,當地的革命青年巧妙地組織了一次示威遊行來為高爾基送行。高爾基來到車站的時候,站台上已經聚集了許多學生和工人,群眾高唱著革命歌曲,在與他們敬愛的作家告別。警察命令車子提前開走。火車在口號聲中離開了車站:“高爾基萬歲!”“言論自由萬歲!”“打倒專製主義!”
1902年5月~9月,高爾基被流放到阿爾紮馬斯。這裏的居民,除了已經退休的公務員和教士,其餘的都是商人。專製政府把高爾基流放到這裏的原因是為了使他不再宣傳革命。
從1902年9月開始,高爾基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革命活動聯係得更為緊密,經常同一些馬克思列寧主義小組有來往,他還及時地閱讀列寧的《火星報》。他絲毫不畏懼警察的嚴密監視和迫害,對《火星報》給予大力的幫助,還為《火星報》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