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間,高爾基在培養青年作家方麵,更是有著巨大的貢獻。高爾基熱愛成長起來的文學新苗,對他們加以百般嗬護,耐心培養。
高爾基要求青年作家細心地觀察現實,具有嚴肅的創作態度,要求作品在意境、內容和語言各方麵都達到很高的水平。
高爾基對蘇聯文學在各個方麵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蘇聯人民的熱烈讚揚。1932年,蘇聯隆重慶祝高爾基文學創作活動40周年,授予他列寧勳章,並建立了以高爾基命名的世界文學研究所。莫斯科藝術劇院、列寧格勒大劇院也都以高爾基命名。他的故鄉下諾夫戈羅德改名為高爾基市,下諾夫戈羅德州改名為高爾基州。
高爾基的晚年,有2件大事發生。
第1件是他的愛子馬克西姆·彼什科夫突然病逝,第二件是他與老朋友羅曼·羅蘭首次相見。
1934年的5月,高爾基遭到巨大不幸,他的兒子突然病逝了,這使他異常悲痛。可以想象得出,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暮年失去兒子的痛苦之情。
在那些沉痛的日子裏,蘇聯人民的慰問和同情使高爾基深深感動。黨和政府的領導人聯名寫信給高爾基:“我們同您一起哀悼,共同感受突然襲擊我們的悲痛。我們深信,您那無堅不摧的高爾基精神和偉大的意誌一定可以戰勝這一次沉痛的考驗。”
事實證明,高爾基精神的確是無堅不摧的,他仍然回到他繁重的工作中去。1934年8月,在高爾基的主持下,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開幕。50多個民族的近600名代表參加了大會,這是對建國近20年來蘇聯文學的一次大檢閱,顯示了各民族文學的繁榮,也標誌著蘇聯文學發展的新階段。高爾基在大會上,作了題為《蘇聯的文學》的總結報告。在閉幕詞中,他號召“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戰士們親密而牢固地團結起來”,熱烈歡迎新的讀者朋友。高爾基被選為全蘇作家協會主席,他在文學界的領導任務也就更加繁重了。
1935年6月,高爾基同羅曼·羅蘭在莫斯科相見。
兩位作家之間的往來達20年之久,但直到這一年羅蘭來到莫斯科,兩位作家才實現第一次相見。兩人友誼從1931年起直到高爾基逝世為止的五、六年是這段友誼的高潮。
這種真摯、高尚的情誼在世界文壇上一直傳為佳話。
由於繁重的工作,高爾基的健康狀況越來越不盡如人意。
1936年5月,克裏米亞的氣候幹旱而又炎熱。高爾基乘火車來到莫斯科,莫斯科也是悶熱異常。6月1日,高爾基在哥爾克村患重感冒,這使他的肺病和心髒病變得更加嚴重起來。
全國人民十分關心高爾基的身體健康情況,慰問電、慰問信像雪片似的向哥爾克飛來,大家都希望敬愛的作家早日恢複健康。
氣喘使高爾基不能躺下來,他終日坐在圈椅裏,頑強地忍受著疾病的折磨。每當他感到輕鬆一點的時候,他就會同周圍的人談天。
1936年6月18日上午11時10分,世界文壇一顆巨星隕落了,高爾基在哥爾克逝世。
6月20日,莫斯科的紅場被上了黑紗,高爾基追悼大會在這裏隆重舉行。會後將高爾基的骨灰葬在克裏姆林宮牆內。
高爾基是世界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逝世不僅是蘇聯人民的巨大損失,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
是的,在他偉大的著作中,我們仿佛見到了大師的音容笑貌。大師沒有離我們而去,他活在永遠思念他的讀者心中。
特列尼約夫
特列尼約夫,1876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和童年在頓河地區度過,生活困苦。1896~1899年在新切爾卡斯克一所教會學校學習。1903年畢業於彼得堡考古學院和神學院。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1906年因作品觸怒了反動當局而被驅逐出頓河地區。
農民生活是他作品的基本題材,如《一眼孤井》(1910)、《在市場上》(1913)等。1915年出版第1部短篇小說集《統治者》,激烈地抨擊官僚政客、教會、資產者和貴族,具有明顯的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向。
十月革命後,特列尼約夫幾乎完全投身於戲劇創作。悲劇《普加喬夫精神》(1924)反映了曆史上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柳波芙·雅羅瓦婭》一劇(1926,1936年上演,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是他的代表作。劇本描寫國內戰爭年代人民的英雄主義和在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條件下新人的成長,把社會衝突和家庭矛盾交織在一起,他注意心理刻畫,通過細膩的筆觸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既平凡又高大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
從1931年起,他常住莫斯科。《涅瓦河畔》(1937)是他30年代的重要劇作,生動地描寫了1917年的革命事件,是蘇聯文學中最早刻畫列寧形象的作品之一。
盧納察爾斯基
盧納察爾斯基,1875年生於烏克蘭一個開明的高級官員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