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麗莎

《可憐的麗莎》是俄國作家卡拉姆津(1766~1826)的短篇小說。

小說描寫了農家姑娘麗莎與青年貴族埃拉斯特相愛,而埃拉斯特卻因要還清賭債而拋棄麗莎,和一個老富孀結了婚的故事。最後,可憐的麗莎悲憤交加,跳水自盡。

小說通過麗莎的愛情悲劇,反映了俄國農奴製時期貴族與農民之間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尖銳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純樸善良的美好的品質。主人公麗莎容貌美麗,心地善良,感情純真。她愛埃拉斯特,將自己全部的純情都獻給了他,而拒絕了鄰村一個富農兒子的求愛。她是純潔和美好的象征。埃拉斯特是一個有著許多美好品質而又十分軟弱的貴族青年。他身為貴族,卻厭惡上流社會的浮華與虛偽,他從麗莎身上發現了自己久久渴望和追求的東西而深深地愛上了她。但貴族的偏見以及他自身性格的軟弱,使他為了錢財而犧牲愛情,拋棄了麗莎。

這篇小說是卡拉姆津感傷主義作品的代表作,它具有濃鬱的感傷抒情色彩。人物纏綿悱惻,語言哀婉淒楚,自然景色也染上了重重的悲涼色彩。同時小說在情感和語言方麵明顯流露出矯揉造作的毛病。

葉甫蓋尼·奧涅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體小說,寫於1823~1831年,1833年出版。

貴族青年奧涅金厭倦無聊的城市社交生活而回到鄉間莊園居住,拒絕了地主女兒達吉雅娜的求愛;在漫遊全國之後,又追求已成為貴族婦人的達吉雅娜而遭到拒絕。

作品塑造了俄國文學中第一個“多餘的人”奧涅金的典型形象,他在精神上高出一般貴族,但卻缺乏為祖國效力的熱情;他雖然有叛逆的願望,但卻不能同人民站在一起;他懷疑一切,性情冷漠,結果一事無成。

作品通過奧涅金和達吉雅娜的故事,展示了俄國沙皇政府統治下貴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使人們看到這個腐朽墮落的社會是怎樣窒息了聰明有為的奧涅金和摧殘了純真善良的達吉雅娜。

作品語言流暢優美,細節描寫生動,大段的抒情插敘,和諧親切,情趣盎然。別林斯基把這部作品譽之為俄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杜布羅夫斯基

《杜布羅夫斯基》是俄國作家普希金的中篇小說,寫於1833年。

騎兵少尉杜布羅夫斯基收到家書,得悉父親病危,立即請假回家。他的父親與鄰居——大地主特羅耶庫洛夫原是知己,隻因一件偶然的小事觸怒了他,他就發誓要進行報複。特羅耶庫洛夫收買了大小官吏,偽造地契,吞並了杜布羅夫斯基家的全部產業,氣死了老杜布羅夫斯基。年輕的杜布羅夫斯基決心為父報仇,他潛入森林,在方圓百裏劫富濟貧。不久,杜布羅夫斯基就成為遐邇聞名的強盜,官方束手無策。令人驚奇的是,特羅耶庫洛夫的莊園卻從未受到騷擾。

特羅耶庫洛夫從莫斯科聘請了一位名叫笛福查的法國籍家庭教師。這位年輕的法國人以勇敢和高傲的自尊心贏得了特羅耶庫洛夫的女兒瑪莎的崇敬和傾心。原來,笛福查不是什麼法國人,正是杜布羅夫斯基。當他被仇人告發不得不逃離瑪莎的家時,他與瑪莎在花園裏幽會,吐露了自己的身世,敘述了自己如何淪為強盜的不幸遭遇。他對瑪莎說,當初為了替父報仇,我來到您家周圍偵察,看到天仙似的您,我的心軟了,我放棄了複仇。後來,我終於得到一個機會,冒名頂替來到您的家裏……

鄰莊有個年過半百的公爵,名叫威列斯基。一天,他向瑪莎求婚。特羅耶庫洛夫不顧女兒的反對,滿口答應。當夜,杜布羅夫斯基從瑪莎那裏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倆想用淚水和絕望感動特羅耶庫洛夫,臨別時,杜布羅夫斯基送給瑪莎一隻戒指,約定為求救的信號。

特羅耶庫洛夫一意孤行,把瑪莎鎖在房裏。老公爵終於與瑪莎在教堂裏舉行了婚禮,在回來的路上被杜布羅夫斯基截住,但瑪莎表示:已經太遲,既然已經行過婚禮,便是威列斯基之妻。杜布羅夫斯基捂著受傷的右臂痛苦地離去。不久,他就到國外隱居去了。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俄國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說,寫於1835年。

波普裏希欽是某部的小公務員。每天,他坐在部長的辦公室裏給大人削鵝毛筆。他雖然是個九等文官,卻常常袋無分文,生活清寒,外套破舊。連部長家裏的狗都說他“簡直象隻裝在麻袋裏的烏龜”,是一個被當成“仆人一樣使喚”的人。

一天,波普裏希欽遇上了部長的女兒莎菲,他愛上了這位白天鵝一般的小姐。這件事被科長發現,罵他是“身上沒有一個錢”的癡心妄想的“窩囊廢”。波普裏希欽覺得,“狗比人要聰明得多,懂得一切政治關係”,所以他決定從莎菲家的狗的通訊中了解真情。果然,他找到了狗窩,搶來了狗的信。從而得知,部長是個極愛虛榮的人,他要女兒嫁給侍從官或者將軍。而莎菲也已經愛上了侍從官。波普裏希欽終於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