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運用對比手法,一方麵描寫老寡婦處處做出孤苦可憐的樣子,而從中透出冷酷與殘暴,一方麵刻畫蓋拉新於沉默和冷峻中,對人、對物表達了真誠的摯愛。
羅亭
《羅亭》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855年。
主人公羅亭是19世紀30~40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他才華過人、能言善辯,熱愛真理的火焰從未熄滅,還能點燃別人心裏的這種火焰,因而贏得了對生活懷著美好向往的純潔少女娜達麗亞的愛情,當這個堅強的姑娘決心違抗地主母親之命,拋棄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時,他又膽小怕事,顧慮重重,終至退縮,釀成悲劇。
作品通過這個“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一生經曆,深刻反映了俄國30~40年代貴族革命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麵貌,成功地塑造了“多餘的人”羅亭的典型形象。
琉森
《琉森》是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寫於1857年。
琉森,是瑞士州的一座古城,也是最浪漫的一個地方,各國的遊客都向往這個地方,因為在這裏可以看見世界上最壯麗的風景之一。我於7月7日晚來到這個地方,住在這裏最好的一家旅館——瑞士旅館。
我上樓打開臨湖的窗子,這裏的湖光山色和天宇之美,真使我心曠神怡。但是湖邊的建築和人為的設施顯得多麼不協調呀。我有意眺望遠方,避開這些有煞風景的東西。
晚上就餐時,大家都端坐在富麗堂皇的大廳裏,默默無言,幾乎聽不見刀、叉的聲音,個個板著死氣沉沉的麵孔。每逢吃這頓飯,我都感到非常壓抑,我覺得奇怪,他們為什麼要放棄人跟人互相交談這樣一種人生樂趣呢?
與往常一樣,還沒吃完最後一道點心,我便走了出來,沿著狹窄、肮髒的街道走去。當我返回旅館時,一種奇妙的音樂聲飄了過來,頓時使我精神為之一振。我快步向前走去,看見涼台上站著一群盛裝豔服的男女在聽一個矮小的人彈六弦琴,他邊彈邊唱,那低微而愉快的聲音,顯示出他有很高的才能。彈唱完畢,他向那些先生、太太們要錢,但他們卻無動於衷,甚至冷酷無情地笑他。那歌手無奈,揮了揮帽子,快步向市內走去。
我感到痛苦、憂鬱,似乎有一種沉重的、無法擺脫的東西壓在我的心頭。我看見一家子英國人,他們悠閑自得的傲慢神情使我突然明白了剛才象石頭似地壓在我心頭的東西是什麼;我對他們感到一陣說不出的憤怒。我在那英國人身旁走了兩次,每次都故意不給他讓路,而且用手推開他,這使我感到快意。
我追上那歌手,請他到瑞士旅館喝酒。招待我們的侍者,把我們讓進一間接待普通人的酒吧間裏,歌手邊喝酒邊敘述他的生平:他是意大利阿爾高維人,父母早年去世,他以前學過木工,後來手害了骨疽病,不能幹活,便開始彈琴,他每年都要跑遍瑞士的所有吸引遊客的地方。在我們談話時,侍者們竟然毫不客氣地看著我們,似乎在取笑我們。我越想越火。我對瑞士旅館這些高貴住客所積下的滿腔憤怒,還沒有機會發泄出來,而旅館侍者的輕慢態度大大刺傷了我的虛榮心,我心裏憋了一個晚上的壓抑和憤怒終於爆發了。我一把揪住看門人,責問說:“你們有什麼權利憑外表決定這位先生一定得待在這個房間裏,而不得待在那個大廳裏呢?難道說,所有付錢的人,在旅館裏不是平等的嗎?你們的共和國真是個糟透了的共和國!……這就是你們的平等!”我堅持讓他們把我和歌手帶到平時旅客們用餐的大廳裏。那裏,一個英國人和他的太太正在桌旁吃飯,他們看到我們進來,便厭惡地走了。他們可能把我看做瘋子,但是我要讓這個流浪歌手跟他們這群人一樣平等,因此,最後我恭敬地摘下帽子,同歌手握手告別。
回到房裏,我激動得無法入睡。我又走出旅館,獨自沿著堤岸徘徊。我尋思著:“這就是藝術的命運。”你們這些標榜自由博愛的人,怎麼能嘲笑一個求乞的不幸者呢?“他付出了勞動,給了你們快樂,而你們卻取笑他。”
這時,我又聽見了那六弦琴聲和流浪者的歌聲。我自言自語道:“不,你沒有權利可憐他,也沒有權利為那勳爵的富裕生氣。”那歌手並沒有怨恨。“允許和命令這一切矛盾都存在的神的慈悲和智慧是廣大無邊的。……想擺脫這個普遍的法則是不行的!……
奧勃洛摩夫
《奧勃洛摩夫》是俄國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847~1859年。
年輕的地主奧勃洛摩夫憑著祖傳的莊園和農奴,過著無憂無慮的寄生生活,養成了醉心空想,無所事事,悠閑慵懶的習慣。後來在好朋友斯托爾茲的介紹下,奧勃洛摩夫結識了聰明美麗、朝氣蓬勃的姑娘奧爾迦,並旦愛上了她。奧爾迦也愛上了奧勃洛摩夫,她幻想用純潔、熱烈的愛情來改變奧勃洛摩夫目前的生活狀態。在愛情的激發下,奧勃洛摩夫開始閱讀奧爾迦介紹給他的書報;到郊外去登山遊玩;親自動手給村長寫一些事務性的信……但是,不久他就厭倦了,重又蜷縮到寧靜的安樂窩裏。奧爾加對他完全失望後,彼此分手。奧勃洛摩夫與守寡的房東太太同居,每天吃飽睡足,最後無聲無息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