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在作者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創作的。它依據作家的親身經曆,描寫了十月革命後第一代蘇維埃青年的成長曆程,歌頌了他們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在恢複國民經濟,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鬥爭中表現出的無私無畏、奮不顧身的崇高品德。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同外國占領軍、白黨匪徒的戰鬥以及其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與各種困難作鬥爭的場麵,充分體現出一代新人的高尚品質。

作者善於將人物安置在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從對工作、生活、家庭、愛情、同誌、朋友的關係中,通過內心獨白、格言警句、抒情筆調等表現手法,多方麵地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個豐滿而又感人的藝術形象,從而使作品成為一部共產主義教育的“生活教科書”。

教育詩

《教育詩》是蘇聯作家馬卡連柯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925~1935年。

《教育詩》是由回憶錄、隨筆、特寫、日記、政論文、中篇小說等許多不同的文學體裁所組成的長篇小說,共分為3部。第1部描寫高爾基工學團教育集體形成的經過和新的教育理論的產生;第2部描寫這個集體和這種教育理論的發展;第3部展示這個集體強大的教育力量與這種教育理論的勝利。

1920年9月,波爾塔瓦省教育廳廳長召見馬卡連柯,委托他為流浪兒和少年違法者組織一個工學團,並任命他為工學團主任。

工學團最初的校舍是坐落在拉基特諾耶湖畔的一幢舊磚房,沒有任何設備。經過2個月的籌備,工學團於12月初開始接收學童。擔任教師工作的人員除馬卡連柯外,還有一名年老的總務主任謝爾久克和2名女教員。

第1批學童是6名身體強壯、行動敏捷的少年違法者。其中4名已經有18歲,犯了持槍搶劫住戶罪。另外2名年齡較小,犯了偷竊罪。學童們以十分傲慢、粗暴與冷嘲熱諷的態度對待熱情接待他們的教師,蠻橫無理地拒絕教師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與自我服務,而且每天晚上仍舊到外麵去搶劫行人與住戶。“工學團越來越帶上強盜窩的色彩,學童們對待女教員也越來越經常地帶著捉弄和流氓的態度。”情況幾乎把人們推到絕望的境地,但在馬卡連柯的心中始終保持著人可教育的樂觀態度。

就在這個嚴酷的冬天,他讀了許多有關教育學的書籍。但是,閱讀的“主要成績”是使他確信沒有“現成的科學和理論”,新的教育理論隻能從“眼前發生的全部現實事件裏去歸納出來”。同時,他從高爾基對人采取樂觀主義和嚴格要求的態度中看到了“生活的智慧”和教育新人的基本原則。

一個冬天的早晨,馬卡連柯派學童紮陀羅夫去砍柴。這個學童回答道:“你自己去砍去,你們的人多得很哪!”馬卡連柯憤怒地打了紮陀羅夫,並命令學童們都到林中去砍柴。他也拿起斧頭與學童們一道去了。他和他們一起完成了第一個勞動日。馬卡連柯抓住這個事例,對學童們提出了應該服從紀律、建立和健全生活秩序的要求。

1921年3月,工學團已有30名學童。工學團的生活異常艱苦。孩子們穿的是“百衲衣”,吃的是小米粥。學童塔拉涅茨和其他幾個人出去捕魚。起初,捕來的魚隻供一個小圈子裏的人享用。馬卡連柯借機對他們進行要“替大家著想”的教育。他利用工學團失竊的事件,啟發學童維護集體利益的自覺性。他組織“人民法庭”,教育偷竊工學團財物的首犯布隆,還組織學童們參加維護工學團環境安全、保護國家森林、反對富農利用糧食釀酒與剝削雇工的鬥爭,在鬥爭中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細心地維護“集體的萌芽”。

1921年4月,工學團開始耕地。但工學團原有土地是砂地,不適於耕種。工學團便將自己活動的中心移到後來撥給他們的一個逃亡地主的大莊園去。3年當中,他們組織了鐵工場、木工場、製鞋場、麵包房,修複了被破壞的莊園,經營著大規模的農田建設,還辦起了牧場和養豬場。工學團的生活日益富裕起來。

工學團的學童們半天做工,半天上課。學童們經常舉行朗誦會,政治學習會,討論會。他們討論工學團的各種問題,規劃明天的幸福遠景。馬卡連柯認為,“自由的集體生存的方式就是前進,它的死亡的方式就是停滯,”“培養人,就是給他培養獲得未來快樂的遠景的道路”。閱讀高爾基的作品使學童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從“底層”上升到高峰,成為高爾基的“鷹”。高爾基成了學童們心目中的偉大榜樣。工學團與高爾基保持著通訊聯係,建立了親密感情。這對學童們產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1923年冬,工學團已有80名學童,形成了包括十七、八名新老積極分子的領導核心。“工學團有了美麗的外觀,秩序井然的質樸生活”。1923年10月3日,他們在鼓樂聲中邁向用自己辛勤勞動建設的優美的新居——特烈普凱田莊,工學團“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總務主任謝爾久克已經年邁,一切實際工作都由學童中成長起來的總務主任助理傑尼斯·庫德拉狄處理。他在隊長會議的支持下嚴格而井然有序地主持著工學團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差不多每個工學團團員都滿懷著進工農速成中學的憧憬而刻苦學習文化。許多人專心致誌地從事農業。他們已在幻想著使用拖拉機的大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