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鬥爭,改變著蘇維埃國家的麵貌;建設和鬥爭,催促一代人擺脫由窮鄉僻壤帶來的一切弊病,迅速地成長起來。
靜靜的頓河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26~1940年。
小說一開始便描寫了英姿勃勃的19歲青年葛利高裏,他熱情淳樸,坦率真誠,既奔湧著哥薩克人桀驁不馴的情愫,又保持著勤勞善良的天性。總之哥薩克所具有的一切優點和弱點,在他身上都體現得最充分、最深刻。他在嚴酷的階級鬥爭中始終處於衝突的焦點:他同各種社會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無論是白匪軍官、反動將軍、布爾什維克、革命哥薩克,都發生了衝突。他從一個營壘投入另一個營壘,反反複複,企圖尋找正確道路而終不可得。他的道路典型地表現了哥薩克在革命轉變中曲折的悲劇性的曆史道路。
小說中的另一人物阿克西妮亞,寫得極其生動形象,痛苦的童年、無愛的婚姻、悲慘的遭遇,這些都激起她追求自由幸福、衝破宗法製牢籠的勇氣,但終於沒能找到正確的生活道路,而是把全部的愛都寄托在葛利高裏身上,成為他的罪行的犧牲品。
小說氣勢磅礴,場麵宏偉,著筆細膩,雄渾的戰爭描寫和日常生活場麵互相轉換,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物心理刻畫彼此襯托,開創了悲劇史詩的藝術風格,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苦難的曆程
《苦難的曆程》是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寫於1921~1941年。
作品由《兩姊妹》、《一九一八年》、《陰暗的早晨》三部曲組成。這部近100萬字的巨著,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國內革命戰爭等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以達莎、卡嘉兩姊妹和她們的丈夫捷列金、羅欣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經曆曲折的道路,最後走向革命的過程,表明知識分子隻有與人民相結合才有出路,隻有獻身祖國才能獲得幸福。4個主要人物都經過痛苦的磨難,克服各自不同的弱點、缺點和錯誤,完成了“曆程”,把個人的命運和革命結合起來,從而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品是一部描寫蘇維埃人民的英雄史詩,是蘇聯文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阿·托爾斯泰成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家的重要標誌。1934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一等獎金。
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43~1944年。
作品描寫蘇聯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小說選取了這次戰役防禦階段中最艱苦的60個晝夜,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個普通參加者,營長沙布洛夫。沙布洛夫所在營為了爭奪3座樓房,連續打退了敵人3次衝鋒,打死敵人七八百人。自己的部隊也由83人減少到35人,但他們仍然毫不畏懼,英勇戰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最後終於勝利了。沙布洛夫以勝利者的姿態,榮獲了列寧勳章。在對德寇的反攻中,他又帶領著一營人向西方挺進。
作品集中表現了蘇聯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沙布洛夫身先士卒、勇敢沉著、足智多謀的特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品充滿激情,善於敘事,是蘇聯文學中反映衛國戰爭的成功作品。
青年近衛軍
《青年近衛軍》是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45年,取材於衛國戰爭中的真人真事。
作品描寫頓巴斯礦區克拉斯諾頓城陷落後,在蘇共地下組織領導下,青年們組成“青年近衛軍”,同德國法西斯進行多種形式的鬥爭。他們火燒敵軍司令部,攔截敵人武器軍糧,營救被俘紅軍,印發傳單,處決賣國賊。後因叛徒出賣,不少青年戰士被捕,他們高唱“國際歌”壯烈犧牲。
小說反映了蘇聯共產黨和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表現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和虛弱。塑造了奧列格、鄔麗亞等英雄形象,歌頌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青年一代機智、勇敢、忘我犧牲的崇高品德。
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共產主義思想和高度藝術性的作品,對全世界的進步讀者有著巨大影響。
初歡
《初歡》是蘇聯作家費定的長篇小說,寫於1945年。
1910年,俄國內地的薩拉托夫市。
兩個紳士打扮的年輕人來到一座公寓門口,見一衣衫襤褸的女孩於正逗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叫他不要哭。這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本市不久前病故的一家破落戶的兒子、劇作家巴士屠霍夫,另一個叫茨微土興,是演員。他們是為在本市上演高爾基的劇本《底層》,特來此體察窮苦人生活的。女孩子就帶他們到自己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