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摩菲依代表庫班河上遊地區推薦斯大林同誌為最高蘇維埃代表候選人。他的發言博得熱烈的掌聲。他自己更是激動無比,想到農莊的成就、家庭的榮譽、兒子的功勳,哪一樣能離開斯大林的領導呢!這次鄉親們還推選謝爾蓋為區蘇維埃代表。

謝爾蓋的心目中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區了,他對批評他不關心本村的父親說:我願意看到明天,那就是技術、機器、電力,可是在一個村子裏進行電氣化是不行的,應當將整個戰線向前推進。群眾中有多少傑出的人哪,就是犯過錯誤,沾染舊習氣的人,也都跑步跟上來了,連菲道爾這樣頑固的老哥薩克,在輸電線路工程中,也趕著馬,帶著工具追上來了。

發電站終於落成,光明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由烏斯齊涅文斯卡亞衝向草原,照亮了人們奔向美好未來的大道。

茹爾賓一家

《茹爾賓一家》是蘇聯作家柯切托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52年。

作品主要描述了造船工人茹爾賓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祖輩馬特威退伍後,帶領全家參加恢複造船廠的勞動,並不顧年邁努力工作。父輩尹裏亞親手建造了8艘船,為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更加頑強地學習。子輩更是你追我趕,攜手前進,終於使遠洋巨輪下水,向遙遠的國家開去。他們一家人為人類而活著,並把各自的本領奉獻給全人類。

小說歌頌了蘇聯工人階級的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被文學界譽為50年代蘇聯文學中描寫工人階級的成功佳作之一。

俄羅斯森林

《俄羅斯森林》是蘇聯作家列昂諾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953年。

小說從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的前一天寫起,以1942年春天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結束;但書中一再穿插發生在本世紀初和20、30年代的往事倒敘,從內容上說,它涉及半個世紀的俄國曆史變遷。

主人公維赫洛夫是一個所謂“通過森林走向革命”的林學家。十月革命前在彼得堡林學院畢業後,他到一個邊遠的林區從事林業研究工作而且頗有成就,得到了著名林學家托裏亞柯夫的賞識;在這個林區他還成了家,生了個女兒叫波麗雅。後來,托裏亞柯夫把維赫洛夫調到莫斯科林業研究院當他的助手,不久又提拔他為一個研究室的主任。

維赫洛夫是一個清清白白地做人、老老實實地搞學問的科學家,他真誠地認為,“十月革命……首先是一場為贏得人性的純潔的戰鬥”。在林業科學研究上,維赫洛夫則繼承他老師托裏亞柯夫的觀點,主張大力保護俄羅斯的森林資源,要求森林的年采伐量不得超過森林的年增長量,堅決反對當時已經出現的過量采伐木材的苗頭,他甚至尖銳地指責放任對森林大砍大伐的人是“惡人”,他警告說:“寧肯現在流汗,也不要將來流淚。”然而,維赫洛夫大聲疾呼地宣傳他這一科學觀點的時候,正是20年代中期,也就是蘇聯第一個5年計劃就要上馬,基本建設需要大量木材的時候,所以他的主張受到了不少人的非議,而他的反對派中的掛帥人物格拉茨安茨基,就是他十月革命前彼得堡林學院的同班同學。這個格拉茨安茨基1911年曾和維赫洛夫一起參加過一個革命組織,後來被沙皇警察局頭子用美人計誘降,成了叛徒。十月革命後他隱瞞了這段醜惡曆史,偽裝進步,在森林科學界結黨營私,玩弄陰謀,打擊有真才實學的愛國的林學家維赫洛夫和他的老師托裏亞柯夫。維赫洛夫每發表一部著作,格拉茨安茨基就出來寫文章進行批判,而且往往是從政治的角度加以詆毀。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格拉茨安茨基甚至向維赫洛夫提出了這樣的質問:“為了什麼見不得人的目的,你拚命想用森林的年增長量來限製蘇維埃的森林采伐事業。”就這樣,維赫洛夫橫遭誣陷,被免去了林業科學院研究室主任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