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英雄人物安置在沒有前方和後方,沒有援軍的環境中來表現,將英雄主義與悲劇氣氛有機結合起來,尤其以婦女的命運為主線,更富於表現力和感染力。

白輪船

《白輪船》是蘇聯作家艾特瑪托夫的中篇小說,寫於1970年。

小說以童話的形式,描寫了蘇聯吉爾吉斯一個森林守護所裏的日常生活。土霸王阿洛茲古爾是這個守護所的巡查員,他利用職權,任意鯨吞和出賣國家木材,殘暴壓迫剝削工人,過著極其腐化的生活。他不僅把工人當做奴隸,連自己的嶽父、嶽母、妻子、外孫也不放過。後來他的外孫忍受不了現實的折磨,抱著同不知去向的父親相會的虛幻憧憬,投河而死。

作品表現了善與惡的衝突。它揭示出現實生活中邪惡勢力的囂張和殘暴,令人震驚。小男孩的死表現出弱小者人格的完美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小說具有明顯的象征意蘊。作品中鹿的悲劇還提出了人類破壞生態環境帶來的危機問題。白輪船成為幸福的象征。小男孩豐富的心理活動不僅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而且還推動著情節的發展,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

古拉格群島

《古拉格群島》是蘇聯作家亞·伊·索爾仁尼琴的長篇小說,完成於1973年。

全書共分3卷,是一部類似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記》的作品,但篇幅巨大,內容也廣泛得多。就作品體裁而言,既有自傳體小說的成分,又有大量曆史事實的考證;既有許多人物及故事情節,又彙集了各式各樣的資料。

小說以作者11年的勞改、流放生活的回憶為線索,引用許多犯人的證詞、回憶及大量文獻,描寫了數百個人物的命運,力圖反映十月革命後至50年代中期近40年間蘇聯的監獄、勞改營和流放地的全貌。上卷從作者回憶自己被捕寫起,述說了從逮捕到進入勞改營的各個階段;中卷專寫勞改營詳盡的情況,描述了一些犯人的遭遇;下卷著重反映營內犯人們的反抗、暴動和逃跑事件以及流放地的生活。

作品結構上有些鬆散,用了不少方言、俚語和犯人們的黑話,但仍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此書在西方是暢銷書,在前蘇聯一直被認為是反動作品。

《岸》是蘇聯俄羅斯作家尤·瓦·邦達列夫的長篇小說,完成於1975年。

作品描寫了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夕發生在距柏林50公裏的柯尼斯多夫鎮的故事。蘇聯某炮兵連奉命駐紮該鎮,蘇軍戰士處在勝利前夕的狂歡之中,有人尋錢幣、手表,有人對德國姑娘企圖施以暴力,而敵人並沒有放下武器,一些青年亡命徒還在負隅頑抗。

小說主人公尼基金作為炮兵排長,不僅要指揮戰鬥,還要與戰士的違紀現象作鬥爭。一次在一德國人住宅裏,尼基金救出了險些被蘇軍奸汙的德國姑娘愛瑪。兩人一見鍾情,但蘇軍不久開拔,一對異國情侶忍痛分別。26年後,愛瑪成了商業家赫伯特夫人,她了解到現在的蘇聯作家尼基金就是當年她所鍾情的“瓦吉姆”,便以漢堡俱樂部的名義邀請他赴德訪問。兩人久別重逢,悲喜交集。尼基金在訪問期間進行了文化交流活動,參觀了一些名勝。他沉痛地緬懷犧牲的戰友,緊張地思索著如何才能達到“幸福的”“永恒的和平”的彼岸,歸國途中心力交瘁而猝死。

作品人物性格複雜,描寫細膩,富有哲理和鮮明的政論色彩,曾獲1977年蘇聯國家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