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鳳軍.旅遊宣傳促銷績效評估方法與案例[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

[2] 鄧輝.神農架區域的旅遊整合發展[J].統計與決策,2004(12):133 ~ 134.

[3] 鄧永進.民族旅遊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4] 範保寧.鳳凰古城旅遊開發思路[J].湖南商學院學報(雙月刊),2004,11(1):58 ~ 60.

[5] 馮珊.中韓曆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09.

[6] 高娜.山東運河文化的旅遊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2002.

[7] 何佳梅,王德剛.山東省文化資源旅遊開發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4.

[8] 賈鴻雁.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通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9]( 加)麥克切爾,(澳)克羅斯著,朱路平譯.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10] 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國家文物局編.中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11] 李蕾蕾.旅遊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

[12] 李玲.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的冷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0(4):97 ~ 99.

[13] 梁軍.曆史文化名城武威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研究[D].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07.

[14] 劉暢.湘西鳳凰[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15] 劉鋒.中國西部旅遊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16] 劉浩龍.曆史文化名城的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江西景德鎮為例[D].南京大學,2001.

[17] 劉建平,閻友兵.湖南旅遊資源開發研究[M].長沙:湖南省地圖出版社,2000.

[18] 劉豔芳,劉於清.湘西州民族文化旅遊及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探討[J].2008,4(2):6 ~ 11.

[19] 盧小琴.曆史文化名城開發研究[D].長沙:中南林學院,2005.

[20] 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21] 馬博琴.曆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開發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22] 馬林,孫麗坤.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3] 彭文喜,孫虎.鳳凰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發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

[24] 平文藝.四川文化旅遊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7.

[25] 齊蘭蘭.東北地區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6.

[26] 秦光榮.依托雲南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健康旅遊[J].雲南政報,2005(8):44 ~ 48.

[27] 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8] 阮儀三.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M].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

[29] 宋雲飛.曆史文化名城開封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30] 唐順英.長春都市旅遊發展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2.

[31] 王迪雲.湘西鳳凰旅遊開發戰略探討[J].經濟地理,2001,21(2):244 ~ 248.

[32] 王立安.人文景觀富集地區的旅遊文化業發展研究——以甘肅天水市為例[D].西北師範大學,2004.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