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池潤隨州別樣春—炎黃故裏玉龍溫泉暢想(2 / 3)

這當然表現出文化是有著堅不可摧的不戰而王的特質。但也表明,時代的步子真是邁得太大了。如今,文化旅遊業已成為整個旅遊界的口號。但不少地方都以“文化旅遊”為賺錢的噱頭。相信很多遊人在旅遊景區都已親曆到令人作嘔的“銅臭”。最近不是在網絡裏瘋傳一個帖子,就是揭露中國50大旅遊景點的“騙錢術”嗎?麵對旅遊途中的種種弊端,作為旅遊者隻有將這些把戲當成“無字之書”的一個章節來看待。如果你很寬容,那就一笑置之,很阿Q地說一聲:“他們也得活呀,隻是靠這些小騙術坑人,太有損陽壽了!”然而我覺得旅遊者切忌的是:隻把旅遊當成一種向親友或同事炫耀的一件事:“我出國旅遊去啦!西歐十國!看,這是照片!”每當我聽見有人這樣說時,我都覺得對方挺可憐的。你走馬觀花一趟,照了幾百張供炫耀的照片,可你對人生有啥感悟呢?旅遊僅僅是滿足虛榮心嗎?不是的。確切地說,你還應該有“行為之思”。

似乎話題扯遠了。但這些話一直憋悶在心的,這次總算碰上老祖宗炎帝故裏隨州玉龍景區了,所謂遇上契機了,當然就一發不可收了。

是的,在隨州玉龍這裏,不被這裏濃鬱的曆史文化氛圍所傾倒是很難的。首先,你能感受到作為神農故裏、編鍾出土地、萬餘棵千年銀杏樹等曆史文化積澱所塑造的絕佳的境界。還記得最初從機場乘車進入隨州地界的千年銀杏穀時,我就有進入一種空靈的境界的感覺,我覺得那是禪的境界。上萬棵銀杏樹!千年以上的除了被曆年曆代砍伐了的,還有上千棵!這本身就是奇觀!我突發聯想—按照道教的說法,神農皇帝炎帝是“牛首人身”,也就是說,這個華夏民族部落的首領是非常精通農耕術的。自然,他率領子民繁衍生息從事農耕之處當然不會是窮山惡水之地,而是適合各類花草樹木繁茂生長的地方。於是被當今稱為活化石的帝王樹、名貴蘭花呀等珍貴草木,便在隨州大地上繁衍至今。

初秋,滿峽穀的銀杏尚處在黃綠相間層林盡染之中,在靜靜流淌的河水旁,能看見一兩對照結婚照的新人。哦,多美好寧靜的大自然!我心靜得如同那些佇立了千年的銀杏樹一般,心氣平和而寬容地俯瞰著人世間的生存百態。

盡管在這裏隻居住了一兩天,但隨時隨地能感受到濃鬱的、樸素而非造作的文化熏陶。一種莫名其妙的喜悅令各種感受蜂擁而至。我琢磨過,為啥會這樣呢?我不是第一次外出旅遊的人,應該說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老旅遊混混,但這兒給我的感受竟然如此出乎意料!是怎麼回事兒?我琢磨著。是不是我被“潤物細無聲”地沉浸到文化盛宴中去了?

我在流連忘返中體會著這裏的氣息。記得到隨州前曾上網瀏覽過有關隨州的曆史,其中有這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古隨州有“行隴澮間敚瑩田歌曆曆,數十裏不絕”的習俗。澮間,為田壟間的水渠之意,敓,音奪,為競爭、競奪之意,瑩,乃珠玉之光澤。意思可以理解為,行走在農田水渠旁,有耕者邊勞作邊自唱或對唱著動情、撩人的民歌,連綿數十裏不絕於耳!這是何等場麵呀!在這樣的土地上,在這樣的民風中,沒有編鍾出土那才怪呢!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民間盛風,才能有如今人所說的:出土的編鍾若擺放好再有藝人各執一器,能滿滿當當地占據標準音樂廳全部場地。

到了這裏,又聽到更令人震驚的消息:在近期的考古挖掘中,隨州發現了西周出土的瓷器!人們都知道,瓷器“始於唐,興於宋”是學術界較為準確的說法。這樣,瓷器的曆史又可改寫一筆了!這是有著多麼悠遠曆史文化的土地呀!

在這樣的土地上走一走,沉浸在空靈的藝術氛圍中,身心和魂魄被祖先的歌聲滌蕩著,體會著淳樸的先民們的藝術氣質,不啻受到一場盛大的藝術熏陶之洗禮!

不止這些,在這裏的一舉手一抬足,都能體會到你是在濃鬱的文化氣氛包圍之中。比如隻要一出你住宿的房間,就會進入那3000米文化長廊,它有如穿珠紅線,讓你欣賞到幾百幅木雕—炎黃神農故裏、編鍾古樂之鄉的豐富的古代傳說和曆史遺跡。你看著、讀著那些文字,會被這裏悠久厚重的文化所感動。這且不多說,單在四野裏建的涼亭、烽火台、小島、茶園、觀景樹、觀景石,甚至包括觀景燈和綠化帶,無不體現了這個炎黃故裏的靈山秀水和宜人容光。雖然時間有限,但在山光樹影的籠罩下,我還是獨自在那裏坐了一坐,清理一下蕪雜的思緒,咀嚼一番豐盛的文化衝擊的滋味,反思一下人生中做錯和做對的事情……動中有靜,還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呢。

給我很深印象的還有景區內的姑嫂塔。當沿著長滿青苔的小路攀緣而上時,那種充滿負離子的空氣簡直讓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俗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山廻路轉,突然,一座古舊的磚塔迎麵而立。看著這滿目瘡痍的磚塔那歲月的年輪,我一邊驚訝它的建造藝術,又一方麵體會到先人在這裏建造它的良苦用心—分明的,你能看見古塔的一側那些怪異的石頭,那些原生態的山石呈怪異的粉碎狀,卻又極其牢固地相連在一起,竟能讓我產生無數的聯想:看石頭那種猶如燒焦的木炭的形狀,會令你想起火山的燒烤,但沒能將這大片的山石燒成岩漿,它們頑強地在烈火中堅挺著,終於,火山噴發到尾聲了,而它也便焦炭一般屹立在這座山上了。這也很符合姑嫂塔的傳說:一條火龍在此地為害,姑嫂兩個決心為民除害製伏火龍。她們連夜建造了磚塔壓住了火龍的腰。火龍噴火欲燒焦姑嫂倆。正危機之時,玉皇大帝已經聽到了沸騰的民怨,知道火龍正在為害一方,於是出手相助,吹了一口帝氣,將那火改變了方向,於是那堆山石便被燒成了如今這副模樣!親曆傳說的產地和現場,同樣也是別有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