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池潤隨州別樣春—炎黃故裏玉龍溫泉暢想(1 / 3)

籠罩的陰霾使夜幕越發顯得深沉。在隨州玉龍溫泉上百個露天湯池中,我選了個僻靜的、隻有我一個人的溫泉池躺了下來。我閉上眼睛,靜靜地體會著蕩漾的溫泉滋潤周身的舒適和快意。遠處傳來泡溫泉的遊客的嬉戲聲—幸好挺遠,恰好成為我陷入思索的伴奏。最先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我所泡過的溫泉,從楊貴妃在臨潼洗浴的華清池到北京的九華山莊,再到大約兩星期前去的河北沙河溫泉……哦,是呀,我泡過很多溫泉,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不禁吟詠起楊慎的詩句:“山頭寒樹深埋雪,池麵溫湯別貯春……”正沉浸在對全國各地溫泉異同之處對比中時,突然,一聲巨響,眼前燃起一片閃耀的紅光和濃烈的煙霧,劈劈啪啪的巨響給人山崩地裂的驚懼,正驚訝之時,一個低沉的聲音伴著交響樂響起來:

“大約九億年前,隨州地區還是一片汪洋,一次大規模火山噴發……歲月滄桑,海水退去,大洪山露出海麵成為古海島,自然雕琢,天地孕育,大洪山成為遠古的綠洲,動植物共處的天堂,民族的搖籃……在物競天擇的日月交替嬗變中,人類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奇跡般地發展起來……炎帝故裏隨州—這個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彙地帶,不可否認地成為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之地……”

哦,原來我所躺的位置剛好麵對一座人造的山峰。最初看見它時,我還琢磨:好端端的溫泉場所,建造它幹啥?原來如此!伴著悠遠華貴的交響旋律,一幕幕遠古的風雲和現代的雷電、人類在與大自然災害的抗爭中頑強拚搏、創造、繁衍生息的畫麵,追隨著那男低音的旋律,開始超越時空地急速變換起來—

“……誰又能不為1978年在這裏發掘出土的曾侯乙墓而震驚呢?成套編鍾多達65件,並有2800多個銘文,出土隨葬品達1萬餘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和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竹簡等。單樂器即有鍾、磬、鼓、瑟、琴、笙、排簫、篪8種。為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和文字資料……這震驚中外的巨大發現,充分體現了隨州的曆史文化地位……”

厚重的嗓音在噴發的火山間隙如音符般充滿彈性地舞蹈著。人類文明的艱難進程以及隨州所經曆的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引導著我的思緒奔湧流淌起來。那是一首首雄渾的交響樂,是曆史文化和人文情懷的一幅幅絕世畫作。我不禁在湯池中大叫道:

“沒錯,就是這裏了!”

多少年來,我一直很欣賞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這句話;

“旅遊乃行為之思。”

旅遊,行為之思!說得真好。所謂行為之思,我以為有這樣幾層意思,最淺顯的當然就是在旅遊之中思索(或稱檢驗)一下你的身體狀況,畢竟,旅遊是件挺辛苦的事兒;身體棒的,會並不感疲憊,而隻感到身心愉悅;若疲憊得望洋興歎,那隻能說明你身體實在太糟糕了;第二,就是意識中要有讀“無字之書”能動性,在旅遊中,有意無意地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風光地理等;第三,不妨這樣想一想,當我們從每日無頭蒼蠅般的奔波忙碌中,走出被鋼筋、混凝土、瀝青和空氣汙染所包圍的城市,當我們站在高山之巔或遼闊無邊的海岸,或在風光迤邐的邊城一隅,回眸看一看我們以往所過的生活,你難道不會發出一係列感慨嗎?你會說:哎呀,世界豐姿綽約,可我過的是啥日子呀?單調而灰暗!這時,你難道不會進行一番有關人類行為的思考嗎?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人類的社會生活一直處於一種“異化”的活動中,所謂異化是說,人們為了生存而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使得自己與所生產的產品形成了特殊關係:個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從肉體到時空的多重奴役,使我們的個性漸趨喪失了作為人的原本含義而畸形、變態,最終淪為物化的奴隸。異化達到極致時,道德淪喪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為了個人的物化追求,能喪盡天良、無所不為。

因此可以說,旅遊是對抗異化的絕佳的喘息機會。這也是我特別欣賞海德格爾這句話的原因。毋庸諱言,在旅遊中,通過與大自然的“天人合一”並對駐足地的曆史文化的、風土人情的思考,最終落在對自己和人類行為的思考點上,從而將自己或多或少地導入與異化的對抗之中。也許,個人是對抗不過異化的力量的,但讓我們多少活得更像人一樣又有何不妥呢?畢竟,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是多麼可喜可賀的事呀。活得更像個人吧!

我剛插隊沒幾個月便開始以“文革”大串聯的方式去旅遊。最先去的是西嶽華山。那是20世紀60年代末,那時著名的三山五嶽還都不收門票呢,但被“文革”“破四舊、立四新”的洗禮糟蹋得慘不忍睹。記得無論去華山還是峨眉山、廬山、泰山,還有陝西的黃帝陵等,幾乎就沒見幾個遊人,空空蕩蕩的大山或古廟寺院等可說是一片淒風苦雨,被人為毀壞的古老建築更是殘垣斷壁。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在我這樣一個插隊青年眼中,它們更讓人能夠進行“行為之思”。記得登華山時,正是大雪封山的日子,一路上隻有我們幾個插隊青年和西安體育學員的大學生相繼攀登。半途,這幾個學體育的大哥大姐們因大雪沒膝畏難而返,隻有我們繼續興致盎然地攀登。在一處懸崖峭壁前,見到其上刻著這麼幾個大字“看看我們祖國美好的河山”落款是蔣中正,竟然沒有被造反派們將其砸毀!可能是這懸崖很難攀登的緣故吧。我們便站在那裏透過山下的犬牙交錯朝山下望:隻見下麵是雲飛霧走,白雪與蔥蘢的綠色交替,黃河如一線飄逝在莽莽的褐色大地……哇,那一刻,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這就是旅遊!在書本上學了很多關於祖國偉大的知識,但那是在書本上的概念,而旅遊中,往往一個場景就會讓你從書本上升華!盡管眾多的旅遊景點都遭到“破四舊”的蹂躪,但絲毫不減低它的曆史人文價值。記得當天我們攀爬到西峰之巔,古老的建築裏駐紮著解放軍,也許是看我們這幾個插隊的中學生大雪封山的日子裏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勇敢攀登,竟破例讓我們駐紮在一處古建築裏,還給我們吃了熱氣騰騰的麵湯和幹糧!晚上,兩個女戰士還燒了個碳盆,我至今忘不了她們跟我們一起圍著碳盆聊天的場景:被火光映紅的臉龐和歡聲笑語……如今,哪個旅遊者能享受如此的待遇?再如我當年遊五台山,遊我極愛流連的圓明園遺址,那裏的殘破絕對令我震撼,從而能潛移默化地激發起沉重的曆史使命感。從中我也體會到,被摧毀的文明卻能更加顯示出它不朽的魅力,我相信這些偉大的曆史遺跡一定會重放光彩。對於那些以各種“理論”摧殘文化的人,可用“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代詩人杜甫《戲為六絕句》)給予定評。果然,不過是一二十年的光景,百廢具興。各名勝古跡紛紛大動土木,“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摘自《嶽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