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的語文課上學毛主席詩詞《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年衣……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九嶷山、帝子、翠微、斑竹……這些色彩斑斕的畫麵真是美得令人神往、飄逸得令人忘情、迤邐得令人“夢寥廓”……那時,還是中學生的我便萌生了個執著的念頭:有生之年一定要去這個魂牽夢繞的地方親曆一番。這個前去赴約的念頭從此便一直纏繞心頭。
不想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學時的願景竟然實現!我終於來到了九嶷山所在地湖南永州市所屬的江華縣。她地處湖南省正南端,南嶺北麓,瀟水源頭,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的金三角。她還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被譽為“神州瑤都”,是瑤族聚集繁衍生息的中心。
11月11日是瑤都的盤王節。一清早,我們就來到江華瑤族圖騰園。偌大的圖騰園裏已是人頭攢動一派紅火的節日氣氛。瑤都啊,我隻是在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在中央電視台的欄目裏見過瑤族人大代表穿著瑤服的鏡頭,從沒見過這麼多瑤族同胞聚在一起。在這麼多穿著十分新穎別致的民族服裝的瑤族同胞的包圍中,看著他們佩戴著做工精美的銀飾,覺得他們一舉手一抬足都顯露出十足的飄逸韻味。這裏是那樣自然和諧,孩子們在母親或爺爺奶奶的帶領下進入廣場。根本不像我們在京城看見的那種列著齊整的隊伍、在領隊率領下劃著齊整的步伐進場,而馬路兩旁則有不亞於會場觀眾的治安人員的場麵。他們大多是三五友好或一家大小信步而來。他們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看了讓人感動。有位老人的服飾吸引了我:他穿的是一身藍色的瑤服,對襟和褲腳和袖口都鑲著花邊,胸前則掛著摳耳勺、牙簽、煙勺和辟邪物件,而有的老婆婆則在胸前掛著裝有繡花針的筒……
上午8點半,盤王節開幕式啟動,接下來就是瑤族服飾風采大賽。伴著歡快的瑤族樂曲,看著動人的瑤族服飾,那些別具匠心的瑤族織錦,顯得那樣非比尋常。大賽中也有漢族服飾,但是在這個盤王節中亮相卻比閃爍著地道民族審美情趣的瑤服遜色不少。
更讓人大開眼界的是下午的“公祭盤王大典”。曾經,在我腦海中一直弄不清盤古是不是就是盤瓠,真是淺薄呀。隻是到了這裏,才似乎搞清楚了。按照《廣博物誌》卷九行《五運曆年紀》的說法:“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而盤王(盤瓠)呢,則有這樣一則美麗的傳統說:古時有位被稱做平王的領袖養了一條五色龍犬,名喚盤瓠。一年,鄰國被稱做高王的領袖率兵侵犯,平王遣將征戰失利,於是張榜招募驍將,雲誰能取高王首級,除賞金外還可招為女婿。五色犬盤瓠毅然揭下皇榜。此後巧施計謀,將高王咬殺,取首級置於殿下。平王欲實踐諾言。但群臣卻說,盤瓠是畜,豈能娶公主為妻!然而三公主卻深明大義,對父親說:“王者重言,賢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軀,而負明約於天下。”平王為試探盤瓠靈性,命眾宮女梳妝打扮一番,並將三公主混跡其中,令盤瓠選出誰便娶誰。好個盤瓠!沒半點猶豫便在美女叢中將三公主裙腳咬住!沒說的,嫁女吧!平王吩咐擇日成親。並吩咐群臣,必將盤瓠好生打扮一番:斑衣一件以遮其體,繡巾一條以縛其腰,繡花帕一幅以束其額,繡花褲一條以藏其股,繡花布一雙以裹其脛。據說這便成了瑤族留傳至今的服飾。成婚後,在三公主的協助下,經“三天三夜金籠氣蒸”盤瓠從龍犬搖身變為健美男子,並與公主育有六男六女。難能可貴的是,盤瓠並沒坐享榮華富貴,而是帶著妻兒家小,走進“草木茂盛,無人行跡”的深山,傳授狩獵、耕織、刺繡之道。這期間,盤瓠已被稱為盤王了。一天,盤王帶著兒子上山打獵,在追趕大公羊時不慎跌下懸崖。孩子們一邊繼續追殺公羊,一邊在半山崖的梧桐樹丫上尋得父王的屍身。悲痛的母親叫孩子們剝下羊皮蒙在梧桐樹筒上,製成長鼓,擊鼓泄憤,並以邊打鼓邊舞蹈邊訴說的方式來追悼父王,“盤王鼓”由此誕生。“拜盤王”也從此興起並相傳至今。
記得小時候看小人書或看神話傳說也讀過這個故事,但身在瑤鄉,自然會有越發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分明的,“盤王”乃是凝聚瑤族族群自我認同的旗幟,而以“盤王”為象征的信仰、習俗、藝術等都是瑤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而“盤王節”正是這一切的集中表現。
我們作為嘉賓,站在公祭台也就是盤王殿廣場的正中央,身披一條黃色的公祭帶,崇敬而謙恭地聽著、看著這場隆重的公祭。在一陣陣鑼鼓和鞭炮鳴響中,健碩的瑤族小夥抬著整隻的生豬放上祭台,穿著華麗的民族服裝的瑤族姑娘手捧糍粑分發給前來參加公祭的父老鄉親和各路嘉賓。平地瑤或高山瑤的族長和一身瑤族服裝的縣長李祥紅先後致了祭文。然後,以瑤族繁衍生息為主題的民族表演便開鑼登場了。
這完全是原生態的表演。山海經有言:“帝舜生戲,戲生瑤民”。足見瑤族悠久的傳承。不是在《盤王歌》第一節還有這麼一段唱詞嗎:“盤古開天又立地,置有山河又田園,混沌初開乾坤定,陰陽交錯暗分天……”“……瑤男瑤女萬萬千,千千歲歲勤耕耘,處處山頭立村寨,分麻搓線繡花裙。男紮頭帕女花巾,架起風爐打白銀,斑花繡帶腰上紮,歡歌起舞代代傳”。這裏,又將盤古和盤瓠合而為一了。其實在瑤族民歌裏也有類似的唱詞:“先有玉皇共盤古,我(盤古)共玉皇同出身,我倆不是爹娘養,五色浮雲生我身……”咳,考證這問題是學者的事兒,還是回到雄偉的盤王殿前的公祭平台吧!其實整台歌舞分明就是古老民俗的一次複製和重現。其中一支表演隊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顯而易見他們大都來自瑤鄉。粗獷的體魄,靈巧的身段,一支長鼓斜挎在肩腰,不加粉黛的素麵因長時間的蹦跳而通紅,一個年長的瑤族婦女在擊打樂手群中,一隻手按著桌子,一邊高亢而蒼莽地唱著古老的《盤王歌》。我聽不懂她的唱詞,但從粗獷的群舞和紛繁劇烈、節奏鮮明的長鼓點聲中,能判斷出那是在訴說瑤族披荊斬棘、曆盡艱辛、開拓創造的苦難而智慧的生存曆程。
這些頌唱盤王的歌舞,千年來就在瑤族中從不衰敗地傳承著。晉代幹寶的《搜神記》,還有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等典籍都有載述。更有宋代周去非撰寫的地理名著《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祭大王於廟前……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踏瑤”即是還盤王願也就是“跳盤王”,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所跳舞蹈大多是每個舞者均挎執長約80厘米的盤王長鼓,或群舞,或兩人、四人對舞。
精彩的采風活動進入第二天。一清早,我們先去江華民族文化宮去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創作基地的掛牌儀式。在那塊閃著金光的牌匾前,我們紛紛合影留念。我心說:報告文學創作基地在這裏創立,真是作家們的福氣!多濃鬱的自然、人文景觀呀!想當年,作家葉蔚林不就是因在此“下放”而寫出名噪文壇的作品《沒有航標的河流》嗎?這樣人傑地靈的熱土,能不孕育物華天寶嗎?
似乎為了進一步向我們證實這塊土地豐饒的自然景觀,活動組織者專門為我們配置了一位瑤族女導遊,前往務江天河瑤池等地瀏覽。車子沿著青翠的山路行駛了半個小時左右,一排原生態的民屋——吊腳樓就讓我們驚呼起來。司機停了車,讓我們下車近距離接觸吊腳樓。這排用杉槁搭建的吊腳樓就建在依山傍水的一側。同車有位新結識的江華朋友朱安奇,很健談也很淵博,介紹說:吊腳樓,顧名思義是在山勢外斜的一側給房子安上長的吊腳,於是就有了欄杆式的吊腳樓,一般為兩層三間。有的在正房兩側用杉條另開辟兩間“披杉”,建築就地取材,有竹木結構,也有磚瓦結構。“這是典型的瑤族吊腳樓,你看,房頂還是用杉皮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