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橫跨半個世紀的約會(2 / 3)

果然,那吊腳樓的房頂上鋪著一塊塊杉皮—從杉樹上扒下的皮替代磚瓦房的頂瓦,真是獨特而又經濟實惠!我們紛紛在吊腳樓前照相留念。大家顯得很興奮,個個神采飛揚話語如珠。朱先生說,是的,你們從空氣烏裏烏塗的城市來到我們這個天然氧吧,呼吸到我們這個天然氧吧的甜滋滋的空氣,都會來精神!他說,昨天他剛剛接待了一群大城市來的攝影家,雖然下著雨,可他們個個興奮得流連忘返,說雨中更有情調!我順嘴胡謅道:那可不,有道是:好氧熏得遊人醉,煙雨青山樓外樓啊!我們笑。此後又上車來到一片寬廣的湖水前,導遊說,這就是天河瑤池了。好個瑤池!隻見河岸山峰對峙中煙波浩渺,闊約600畝的平靜水麵,倒映在湖中的青山、杉樹林清晰可見。更讓人眼睛一亮的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腳樓靜謐安詳地佇立在綠叢中,與山水天色氣韻搭配,映出一幅瑤族民生及居家哲理。在波光粼粼的水邊一站,呼吸著山野綠色的空氣,你真是飄飄欲仙得不知自己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大家也都顯得十分興奮。朱先生說,在我們這個天然氧吧裏你不煥發了精神也不行啊!我們這裏的負離子每立方米空氣有2萬來個,人家說,在中國一些大城市裏,空氣最好的地方每立方米沒超過100個!他還頗為自豪地介紹說,馬上就要在這裏興建新的沱江水庫,大壩將提高300米,而這個瑤池的水位也要提高100米,那時,在湘江源頭,就會出現第二個千島湖了!

在天河瑤池乘船也十分享受。正如我希望的那樣,是乘坐瑤民們往來乘坐的船隻,而這裏由於是開發初期,想乘坐所謂的“豪華旅遊船”還沒有呢。雖是11月中旬,但湖麵上暖風拂麵,而水又將湖光山色倒映在我們身上臉上,每個人都像被塗染了淡淡的水墨一般顯得那樣光鮮亮麗!

溯流而上,似乎要接近湘水源頭才上了岸。又乘車在土路上顛簸了許久,方到一個叫“二吊泉”的景點。顯然,這裏也是沒開發過的。原來是兩條瀑布!一條掛在偉岸的懸崖上,被稱做“公吊泉”。而另一條距離它有二百來米遠,卻已經是另一道山峰了。剛拐過一道風光秀麗的山口,便聽到瀑布飛濺的交響樂。透過樹叢的枝葉,隱約能看見一道瀑布的下半截,其餘部分被一道青石砌成的圓形拱門給遮擋住了,必須繞過這道石門才能一睹“母吊泉”的豐姿。我們興致勃勃地撥開荊棘,繞到石門後麵,哇,好一道靚麗、柔美的瀑布!它不似“公吊泉”那樣偉岸挺拔高高在上,要相對低矮一些,且被樹叢和灌木花團錦簇地裝扮著,這使得它更像個水靈靈的新娘,“母吊泉”真是恰如其分的名字呀!更絕的是聽何西來老師的見解:“這可是全國罕見的獨一景!這個石門壘得好呀,老子有言:‘懸之又懸,眾妙之門’!”他還從易經學的角度分析了“二吊泉”分別蘊涵的哲理。“這個石門,壘得學問大了!”對他的分析,我是心悅誠服。同時我就琢磨:可見瑤族是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他們有很多文化寶藏有待挖掘呀!

汽車又開始在渺無人煙的蒼莽大山裏顛簸盤旋。突然眼前一亮,一彎碧水蜿蜒出現在道路旁的下方。有山有水再有古樸的吊腳樓在綠叢中忽隱忽現,光是在隔著車窗觀光也真是一種享受呢。這時,有人驚叫起來:“快看!吊橋!橋下還有打魚的呢!”果然,在一片風光綺麗的山水畫中,那座鐵索懸橋上分明有瑤族男女在背著簍子過橋。而橋下,有三五個竹筏上有漁人在撒網捕魚。青山綠水中,竹筏上還各有一位穿著瑤服的女人在將打上的魚捉入簍中。而在吊橋的另一端,則是一排古舊的吊腳樓。眾人正擠在車窗前爭先目睹時,導遊告訴大家:“不用急,我們就在橋那邊的吊腳樓裏吃午飯!請大家品嚐正宗的瑤家飯!”已經饑腸轆轆的我們都禁不住歡呼起來。

下了車,我便將相機交給同行作家李柄銀請他幫我抓拍幾張在吊橋上的照片。誰不想在這樣古樸絕美的景致裏留個影呢?一時間,吊橋上充滿了我們這群人的叫笑聲。在橋上的瑤民們停在一邊,麵帶微笑和善地看著我們這群傻瓜一樣的家夥,說不準他們還心裏說呢:看看,我們每天出入的家,居然讓他們新鮮成這個樣子!

吃飯的地方就在把著橋頭的第一家。一路上總是遠遠地看著吊腳樓,雖說距離產生美吧,但也總想進裏麵看看。看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家居擺設,看看他們一家其樂融融過日子的情景。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你看我們這些人吧,這個東樓串西樓,那個鑽南房入北屋,問這個問那個的,見到啥都大驚小怪的。這是個地道的瑤居吊腳樓。連底層共2層。最低下一層是堆放雜物外,還專開辟一處用來當豬圈、雞窩。而無論在哪個角度,都能看見外麵的青山綠水。住在這樣的環境裏,不長壽才怪呢!

同伴們叫我就座。吊腳樓裏香氣撲鼻,隻見桌上已經擺上了瑤家飯菜,那很是清香的味道正是從荷葉米粉肉飄出來的。跟我坐在一條長板凳上的朱安奇告訴我說,這是江華人民喜慶酒宴的鎮席之肴。看我們興致蠻高,便又講開了製作方法,如何將肉切成寸方之塊,又如何將稻米、八角炒香調味,再用荷葉包紮,故又名荷包紮……說得我們一桌人迫不及待地趁熱解開荷葉。說實話,在遭受汙染毒害的大城市裏,連荷葉都散發不出這樣的清香,別說其他的肉食了,全靠各類添加劑提升色香味呢!而這瑤家飯菜,你想叫它沒美味都難!正品嚐著,又一道菜上來了,說叫“聖水豆腐丸”。朱先生又介紹說,這是江華瑤族的一大風味獨特的名菜,乃“瑤家十八釀”之一。豆腐丸又叫豆腐釀、豆腐圓,將特製的精肉餡拌好佐料放入挖有空洞的鮮豆腐中間,再貼鍋黃燜至熟……他說,來到江華,你在飯店裏吃不到真正的瑤家風味,必須得跋山涉水到吊腳樓裏才行!興致勃勃的談話不得不中斷了。原來是男女主人捧著酒來各桌敬酒。他們手捧大粗磁碗,後麵的小姑娘端著一大木盆酒,兩位主人與每位客人幹了一碗後,就回身從那大木盆裏的竹勺打上酒給客人碗裏倒滿!這米酒還真好喝,好家夥,我竟一連幹了3大碗!朱先生又介紹說:瑤族人愛喝自家釀製的米酒。凡有賓客臨門,主人都要先敬上一大碗。這不,因為給你們做飯,晚敬了點,他還介紹說,瑤族女人坐月子時要喝一種自家特製的酒,煮時加上薑片、紅糖和雞蛋,能達到強身補血、恢複健康的功效。說著,他還又給我夾了幾片臘肉:“你嚐嚐這個—盤王臘肉,也是江華瑤族同胞待客佳品,說是因盤王首創而得名。它的製作方法隻有江華瑤族同胞獨有,據說多次被國宴采用……你還沒見整根的臘肉呢,肉條通體金黃油亮,肉香骨脆,肥而不膩且經年不腐。”

哇哈,真是飽了眼福也填了口福還滿足了耳福!吃罷瑤家飯,又在吊腳樓靠山的一側走了走,再上吊腳樓二樓憑欄望了望樓外的山水。打魚的竹筏還在,吊橋上依然過往著不多的幾個瑤族同胞。心想多駐留幾日該多好呀……但馬上就要出發了。我們穿過吊腳樓的門樓,在就要上橋的時候,看到有個年長的老奶奶坐在門樓的過道處。導遊說,瑤族老奶大多會唱古老的瑤歌,請她唱一曲吧。大家便圍過去,問她年歲、兒女等。她說她有九十一歲了,兒孫滿堂。我們請她唱支歌。不少瑤族婦女和孩子也圍了過來。隻聽老人咿咿呀呀地唱起來,調子很像公祭盤王時唱的那些歌曲,我估計是《盤王歌》的一段。大家又圍著她照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