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2)

黃天驥

竹三學兄寄來《浮生詩草》,囑我作序,快讀一過,欣然奉命。

竹三的詩,寫得很有特色,不僅風格清朗明暢,遣句行雲流水,更重要的是,這些詩,是詩人半世生涯的寫照。一方麵,它概括抒寫了我們這一輩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麵,又寫出了他自己獨特的經曆。在這個點上說,《浮生詩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義。

當年,竹三在中山大學求學,跟隨王季思教授研究中國戲曲史。研究生畢業後,他分配到山西工作。那時,山西生活艱苦。竹三的詩,寫到他初到任所學非所用的困惑;寫到下放到窮鄉僻壤,吞咽粵人從未吃過的窩窩頭的苦澀;寫到初登講台的尷尬;寫到“文革”後,開始調查戲曲文物,刻苦鑽研,開拓了新局麵時的歡欣。再寫到在國內外各地講學,目睹神州變化,山河壯麗;域外風光,多姿多彩。他還寫到對故鄉的思念,寫到退休後發揮餘熱而逸興遄飛。這些詩章,像在我眼前鋪開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圖,讓我在觀賞中產生了強烈共鳴。因為,竹三走過的道路,和我們這一輩的學人,大都相似。我們都是見證共和國從艱難曲折到漸入佳境的同路人,都品嚐過酸甜苦辣的滋味。

格律詩詞,本來是我國很可寶貴的文化遺產。不過,如何利用舊形式表現新的時代內容,如何有血有肉地表現人的真情實感,當下許多具有詩詞創作興趣的人,卻碰到不少問題。有些詩詞,或是應景之作,易成陳詞濫調。有些年輕作者,甚至歎老嗟貧,無病呻吟,缺乏時代氣息。竹三的詩,寫的都是自己的經曆,取材也十分廣泛。既有針砭現實、謳歌美景的詩,也有寫勞動艱辛,甚至寫各類體育運動比賽的詩。這些詩,有血有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它貫串著詩人對社會發展的信念,洋溢著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

在我國,成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識分子,被要求“又紅又專”。在解放初期,特別是“反右”以前,社會穩定,工業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抗美援朝取得了勝利。共和國欣欣向榮的局麵,讓當時尚是青年的知識分子歡欣鼓舞。即使極“左”思潮逐步猖獗,許多人在吃苦遭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勢下,對祖國美好的前景,依然充滿信心。甚至經曆過“四清”、“文革”的折騰,而對光明的憧憬,“雖九死其猶未悔”。竹三正是這類知識分子中的一員。當然,在《浮生詩草》裏,他也寫到身處逆境,也發過牢騷,也曾經困惑,但又總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現實,總以服務社會報效家國為己任。因此,即使不習慣吃窩窩頭,他也努力克服困難:“須知此物寶中寶,能啖才成仙上仙。”在耙地種瓜,腰酸臂疼時,他想到的是“平盡人間坑塹地,展延新綠遍天涯”。在深溝挑水,汗流浹背時,他自勉:“人生曆難尋常事,來日何妨重擔挑。”在這裏,竹三語帶雙關地寫出自己的情懷,不僅是寫作技巧運用的問題,更寫出了這一輩知識分子的共同感受。

竹三在中山大學學習時,勤奮向上,踏實謙遜,深受王季思老師的器重。據我所知,“文革”以後,竹三從工作實際出發,根據山西各地保存著許多古代戲曲文物的特點,準確地找到了研究的定位。在他的帶領下,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師生,對全國戲曲文物作了深入的調查,出版了大量有關戲曲文物的著作,創建了嶄新的學科點,在戲曲研究領域中獨樹一幟。竹三一貫努力工作,在科研上取得了傑出成就,受到海內外學人的重視;他在教學上認真負責,誠以待人,高尚清正,深受青年學生的愛戴。作為出身於嶺南的學子,竹三在山西落地生根,並且把戲曲研究事業發揚光大,中大校友和同門,深感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