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3)(2 / 3)

台灣的農民為什麼比較好,因為台灣的農民有農會。我到台灣去過5次,對台灣農會特別感興趣。台灣農會不僅把科學技術知識推廣到農民那裏去,它還有金融權,農民有困難,貸款,農會就有錢貸給他啊,利息比銀行還低。農會還把農產品集中起來賣,台灣各各縣,各各鄉都是很發達的,我要買什麼東西,他們都帶我到農會的商店裏去買。所以,現在台灣和內地做水果貿易的,就是由農會出麵來做。

而我們內地的農民呢?沒有組織,除了村委會來為農民辦事,為農民講話,其他的就沒有。所以農民的呼聲、要求、願望,有時候就沒有什麼人能了解,或者沒有辦法反映出來。但是現在情況好的多了啊!進步很大,溫總理也經常請農民朋友到中南海去聽他們的意見。

總之,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的農民是處在一個弱勢群體的地位。我在福村去,就有感覺,他們有很多的意見、很多的想法,他們覺得沒有地方去說,甚至他們覺得很冤枉,一批人被抓去過坐牢,拘留了10天、15天。因此,我們在做農村工作,要了解我們鄉村社會的結構是什麼,結構就是農村、農民、農業;要了解農民的“根”是什麼,農民的“根”就是土地,農民不能離開這個土地,要離開這個土地他就不是農民了。

像福村這樣的村子真的是很少見,解放60年了,改革開發30年了,沒有出一個大學生,我很驚訝,我們很多少數民族好比藏族、維吾爾族大多數的村莊都有大學生出了,福村沒有。當過兵的,也沒有,這更奇了怪了,這當兵是很容易的嘛!各方麵達到要求,就可以當兵去了嘛,而他們沒有!共產黨員他們也沒有,當然他們村籍的黨員是有一個,在錦鎮學校裏。這也是很少見的。我們黨的領導在這個村子裏麵沒有體現出來,這就很難把群眾組織起來,團結起來。因此,我認為農民的性格我們要了解,還要了解農民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地位,我覺得他們是一個弱勢群體。

有一個很重要的曆史狀況,我們要了解。就是解放後以後我們黨和政府,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曾經實行了一個“剪刀叉”的政策。“剪刀叉”政策就是農產品極其便宜,工業品比較高。通過這個“剪刀叉”把資金積累到發展工業上來。所以現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了,國家強大了,實力雄厚了,我們就要反哺農業、反哺農民。所以現在有一係列的政策在幫助我們農民,首先是農業稅取消了,還有一係列的政策,包括現在我們錦鎮正在做的人畜飲水工程,也可以說也是這個裏麵的一個方麵。由此可見,了解現在中國社會、中國農村、鄉村社會的這些基本情況,對我們做好農村工作是非常重要。

人類學與鄉村工作

第五個問題,我想講點什麼呢?我還是不離開我的專業,我覺得我們做農村工作,要學一點人類學的知識。這裏我想講四個問題。

(一)人類學是什麼?

你們可能熟悉經濟學、很了解政治學,那人類學是什麼?人類學在國際上、在世界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人類學就是研究人和人的一切行為方式的一門學科。我們是做農村工作首先是要做的就是農民的工作。如果我們對這個人不了解、對人的一切行為方式不了解、或者對農民不了解、對農民的一切行為方式不了解,我們怎麼能做好工作呢?是不是?這麼長一段時間以來,福村之所以和我們政府有隔閡、隔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了解農民,農民的“根”土地。在金山開發的時候,我們要把農民遷走,為什麼不能成功?就是因為我們把他們的“根”挖掉了。我們叫他們搬到新址來,房子是新的,但農民並不眼紅啊!他們並不覺得住新房子,比老房子舒服啊!為什麼?因為這個房子的土地是下村的,他們隻有50年的使用權。他們就想了,50年以後,人家要把土地拿回去,那我不是上無天、下無地了?我們子孫後代住到哪裏去啊?他有這個顧慮啊!所以我覺得,我們要了解農民、了解農民的行為方式,而人類學就是研究人和人的一切行為方式的一門學科。

(二)人類學的特點是什麼?

人類學這門學科有什麼特點?我們這門學科說起來有四個特點:

1.就是普同性。普同性什麼是意思呢?最簡單的說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黑人、白人、黃人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無論是我們的工人、農民、公務員都是一樣的,作為人來講,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們不能因為他是黑人,像美國歧視黑人,他不能跟白人坐同一輛公共汽車,不能在同一個學校讀書。後來他(美國)都改了,現在黑人很厲害,現在是奧巴馬當總統了。美國從60年代到現在,經過40多年的變化,現在美國黑人都能當總統了,是不是?這就是普同性。你不要以為就黑人怎麼樣怎麼樣,黑人有黑人的特點啊,黑人長跑、短跑都很厲害啊!黑人約翰遜是世界飛人。我們劉翔很厲害了,一下子不能跑了,搞得我們大家都很傷心嘛!所以我覺得普同性,人都是一樣的。福村,姓童的人數多,姓龍戶數少,姓吳和姓馬的人也不多。但是,四個姓作為人來講都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特點,每個人都有他的潛質,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所以我們人類學強調人的普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