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卻全然不覺,說:“沒什麼呀!我聞不著。”母親也改變了一貫倔強的性格,以往身子不舒服,有小毛病,母親總是不同意上醫院,相信堅持一下就會好的。今年她不再堅持了,有病就順從我們的安排,上醫院診治。
而且今年毛病也明顯地多起來,幾乎平均一個月就得上一回醫院。從醫院回來,坐在椅子上,母親常像一個戰敗的士兵,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不服氣地自言自語:“老了就什麼也不中用了。”
自從意識到母親已經變老,我一下子感到不放心起來。如同習慣在一堵厚實的牆下躲風避雨,好多年了,突然才發現,這牆已經風剝雨蝕,搖搖欲墜,需要我來幫她站立了。
於是,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看母親精神如何。晚上睡覺前,也得看看母親是否舒服。
小時候,對古人“父母在,不遠遊”以及早晚請安等說法和舉動頗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古代封建禮教的一種形式。然而現在,我終於懂得了。
一位常年在城裏工作的朋友,其鄉下年逾古稀的父母在一年內相繼去世,安葬老人後,他帶著滿臉的疲憊與憂傷,緩慢而又凝重地說道:“一下子感到大後方沒有了,感到遮風擋雨的牆沒有了,感到人生很短暫。”
其實,那兩位老人在世時,除去給朋友增添些麻煩以外,再無任何幫助,但在心理上,朋友總是覺得老家還在,根還在。老人一去,大樹飄零。
也許是因為常年廝守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思維慣性的原因,在我們的感覺中,孩子總也長不大,縱使他們成家立業了,但我們依然覺著他們還是孩子。
同樣,我們對父母的漸漸變老感覺也很遲鈍,總覺著他們是常青樹,覺著他們不會老,覺得他們會為我們遮風擋雨,他們會分享我們的喜悅,會分擔我們的憂愁,會體諒我們的難處,會包容我們的過失,他們的羽翼會庇護著我們。
直到有那麼一天,他們或因疾病,或因年老體衰,量變到質變,突然發生全麵的不適應時,我們才猛然意識到,父母已經老矣。而此時抬頭再看,更讓我們吃驚的是,我們自身離老人其實也已經不很遠了。
人離開老家,到外麵去奔走闖蕩,無論遭遇什麼樣的艱險與困苦,心中總有一個底,有一種力量的源泉,就是覺得身後有一個隨時可以收容自己的家,有一個安全的大後方。人在做出一個巨大而又壯烈的選擇時,每每會慷慨激昂地說上一句話:大不了回老家種地!認為老家是一個最安全的地方,一旦回老家就什麼也不怕了。
多少年了,我們意念中的老家,其實就是母親和她堅守著的那所老屋,雖然老屋古舊簡陋,但在我們的心中,它卻是一座堅實的大廈,足以抵擋任何風雨。
高堂有母,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而今,我的母親已經變老,需要得到耐心細致的嗬護。我想,我該像關心小孩那樣關心我的母親了。
心靈寄語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兒時曾照顧我的母親,如今早已滿頭白發,她曾給我的細心嗬護如今我該如何回報呢?母親老了,宛如兒時的我們那樣需要細心嗬護,現在就是我們回報愛的時候了。
悠悠寸草心
有人說:母愛是無私的。是的,母愛是溫暖的太陽,奉獻著她的光芒;母愛是遼闊的海洋,坦露著寬廣的胸懷;母愛是甜蜜的乳汁,哺育著兒女茁壯地成長。但我們隻是一味的索取,卻不知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多少,當有一天如果我們想起時,該怎樣回報母親呢?